建议以“三个积极”促进铜陵从“两头拉扯”转为“左右逢源”

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铜陵被夹在两个经济圈中间,一是合肥经济圈,另一是芜马经济圈。在不久的将来,商合杭高铁开通和G60科创走廊日益成熟,两大经济圈之间的要素形成互联互通,这种“两头拉扯”的情形,将会导致铜陵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更严重地会使铜陵的发展进一步孤立化和边缘化。在两大经济圈之间刷存在感,铜陵要处理好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关系,走出符合铜陵特色的发展之路。处理好这个问题,铜陵才能不被边缘甚至取代,才能从“两头拉扯”转为“左右逢源”,建议如下:

1、 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类似经验,增强应变力。

其实在长三角,不少“区位优势突出”的中小城市,都面临与铜陵类似的问题,比如夹在上海与杭州之间的嘉兴,曾经提出“与沪杭同城”,后又成了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还比如处于南京与上海之间的苏锡常,处于宁波与温州之间的台州,以及处于合肥与南京之间的滁州等地。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它们是如何借力发展、错位竞争,在中心城市的“夹缝”中刷出存在感、吸引人才?市委市政府应组织一次调研,赴嘉兴、台州以及苏锡常等地进行专题研究,了解这些城市在处理区域城市发展的类似问题时,采取了哪些举措。

2、积极参与两大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增强适应力

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因为区域之间资源条件、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原因导致的。铜陵要想在两大经济圈的夹击中不被遗忘,就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兑现自身产业优势,又能成功参与两大经济圈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汽车铜材料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铜材料领域或许是一片可以深耕的试验田。目前,合肥经济圈和芜马经济圈,都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汽车产业。合肥以江淮和蔚来等车企为代表,芜湖以奇瑞汽车(2018年营收越千亿)为代表,这些车企对汽车铜材料均有需求,并且铜陵在铜材料加工上也具备了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为了更好的参与两大经济圈的产业分工,铜陵应依托铜材料的加工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汽车铜材料包括铜合金汽车散热器、铜液压装置、漆包线和铜基轴承合金等,促进铜陵在汽车产业上的分工,以此来深入融入两大经济圈,成为骨干 络上的重要节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得到更好发展。

3、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增强辨识力

铜陵应避免选择与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同质化的发展之路。例如打造皖中南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决策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与合肥毗邻,已经处在合肥的辐射半径200公里内。优异的科技创新资源在不同层面都会被合肥所吸走。因此我们在打造皖中南科技创新中心时应避开合肥的优势项目,诸如智能语音、超导装置和屏幕显示等,着重与铜陵主导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同时,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美学价值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具有城市可识别性的关键要素、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特色才会被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铜陵在长三角可以做的事不少,比如参与长三角旅游联盟,重塑和提升铜陵旅游品牌。还比如打造长三角特色会展城市(工业品会展),深化与上海虹桥商务区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会商旅文体联动示范区。其中,铜陵要深挖的品牌故事,不仅是铜文化,还有枞阳文化(桐城派文化)和当代工业文化。

余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