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空难:五位女性幸存者离奇生还的珍贵启示

东航MU5735航班失事后,救援队伍持续搜寻生命迹象。之所以坚持不懈,就是因为绝望中往往有奇迹!

从数千米乃至万米高空的坠机中幸存,这在人类航空史上一直都有。

1972年,南斯拉夫JAT航空公司367航班从哥本哈根机场起飞,在捷克斯洛伐克领空爆炸,高空解体。367航班上年仅20余岁的空姐维斯娜·乌洛维奇,被座位及一块机仓包裹,从高空坠落雪地幸存。

类似“一个座椅+一块机仓”的包裹式幸存,还发生在日本航空123号航班空难中。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123号航班从日本东京羽田机场飞往大阪伊丹机场,载客524人。起飞12分钟后,在7300米巡航高度,机舱发生爆炸减压,导致机尾化妆室天花板崩塌及液压系统故障,垂直尾翼大半损毁脱离,最终翻转坠毁于日本群马县高天原山。日航123航班空难导致520人死亡,4人幸存。如果救援及时,会有更多幸存者。4名幸存者都是女性,在飞机上都坐在最后七排(第54-60排)。从她们坠地情况看,都处于飞机硬件设施的保护中。4人中有一名空姐,名叫落合由美,26岁,被搜寻到时困在座位中。4人中还有一对母女,34岁的吉崎博子和8岁的吉崎美纪子,被搜寻到时,母女同困在一块完整的机仓中。另一名生还者叫川上庆子,12岁,被搜寻到时,也在一块飞机硬壳下。

高空坠落的5名女性之所以幸存,主要是因为“一个座椅+一小块机仓”提供了一定强度的保护,缓解了强力冲撞,未伤及身体要害部位。这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坠落后被救的维斯娜·乌洛维奇

维斯娜·乌洛维奇坠落被救纪念碑

那就是飞机的座席结构在今天有必要改进升级,可以根据“一个座椅+一块机仓”的模式设计出相对独立的包厢式坐席结构,并给每个座位单元配备生命支持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在紧急情况时闭合成避险逃生胶囊。

你认为设计制作这种避险逃生胶囊是天方夜谭吗?

其实并不是幻想,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可行性。国外已有团队制作出逃生胶囊,可以抗震防撞抗高温抵御海啸,售价为每个10万元。如果要增加飞机避险功能应对高空坠落撞击,升级强度即可。这种升级是可以实现的,发射宇宙飞船的航天产业已经能提供材料支持和技术支持。

美国发明者研制的避险逃生胶囊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给避险逃生胶囊加装低空降落伞,使其避险坠落距地2000米左右时开伞,就像宇宙飞船的回收舱落地开伞一样,进一步降低落地冲撞力度,就可使避险逃生更加保险。

那么,在飞机上配备避险逃生胶囊后,成本上能否承受呢?

其实问题不大。假如将现有的避险逃生胶囊升级为航空版,成本增加20万元,达到每个30万元。按每架飞机300个座位计,成本增加9000万,就算一亿元吧,增加这个成本额度,飞机造价是可以承受的。而且,成本虽然增加,但与生命的价值比起来,还是非常值得的,毕竟生命无价!

当然,如此改进在用于客机的初期,虽然无法100%的保全所有乘客的生命,但是肯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幸存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