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见闻:坚守机具生产20载 增添“中国造”神奇引力

焊接机械手在操作焊接机器人。 朱志庚 摄

一线焊接团队从学习他国到“为人师表”

焊接人员在工作。 朱志庚 摄

配套跨国企业生产从“傍大款”到“大腕”

据了解,“巴特”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徐工出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当时是徐工集团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点。形象讲有点类似于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徐工集团在国内已经有相当实力,但是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不足,积极主动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

然而当年,除了徐工集团之外,国内还有柳工集团也有意承接卡特彼勒的产品配套,而且实力也很强劲。徐州市为争取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来徐投资,抽调徐工集团内最为优秀的操作工人,在徐工重型公司院内成立了一个试验工厂,初期一次投资50万元。

焊接技术工程师出身的高二庆有幸被选派创建这个新公司。他和几个核心技术人员一起曾经被工厂派到日本、德国进行工程机械制造技术研修培训,再被派到美国卡特彼勒参加挖掘机推土机等产品的专业技术培训与学习。

公司初创阶段,除了徐工集团投入50万元之外,仍有巨大资金缺口。为了产品试制和生产,公司曾高利率融资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公司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施股份制改革。2010年,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员工等自然人出资自主经营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公司由创业之初的17人发展到今天近千人的工厂,公司技术研发团队就有一百多人。目前,公司已是国家批准的江苏省工程机械工作机具技术研发中心、已获得国家批准专利49项,年产值达到6个多亿。年产10万台套的斗铲生产线、年产5万台套的液压挖掘机上车架总成生产线已是国际领先。

“20多年来,巴特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稳健发展,优先保证质量。目前,卡特彼勒是我们的主要客户,我们也正在逐步开发其他跨国公司等优质客户。”高二庆董事长说,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制造企业选择关门或收缩,而巴特却是逆势上行。

巴特公司是中国最早与美国卡特彼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供应商。目前又紧随卡特彼勒等几家跨国公司实现国际化战略。星巴特(泰国)公司是巴特公司在泰国建立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与卡特彼勒在国际上共同布局拓展市场。为满足北美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将在美国、加拿大建立海外售后服务中心。(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