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车工首席技能专家张勇:好身手 勤中来

“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航工业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青年岗位能手”……张勇用精湛的技艺为自己的履历表逐级加码,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诠释着“匠人”本色。

敢闯敢拼 坚持创新成就技能专家

在平凡的岗位上,张勇无数次将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这是他多年来敢闯敢拼,坚持创新的必然回 。

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张勇逐步在薄壁液压筒形零件车削加工技术方面独树一帜,确定了他在中航工业洪都车工工种中不可撼动的专业地位。

日常工作中,张勇主要承担飞机液压系统部分零件的制造工作,需要加工的零件材料多是淬火后的高硬度钢、不锈钢,零件形状多为薄壁件、深孔件,尺寸及形状位置精度对加工者的要求较高。张勇善于从理论层面认清机理,寻求突破口,精于在技术层面把握关键,敢于尝试。

“越是有挑战的攻关,攻下来越有成就感!事实上,很多攻关的过程是很精彩的,在解决过程中,会不知不觉悟到很多东西。”

某机型喷射泵导管是一个细长的喇叭形零件,其最小端直径和圆珠笔芯大小相当,内孔的表面要求光滑平整,加工效率非常低,且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了液压油的流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勇自制了一支形状与内孔相似的锥形钻头用于粗加工,从而快速去除余量,缩短加工时间,再用一把刀杆部分磨有消振棱的镗孔刀精加工内锥形孔,解决了因刀具刚性不足而产生的振刀现象,有效保证了零件的加工工艺要求,加工效率提高3倍以上。

勤学苦练 成长成才没有捷径可走

俗话说“车工一把刀”,只有合理的选择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参数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日常工作中,张勇总能制作出很多精细的不规则的花盘夹具,既简化了加工步骤,提升了技术精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要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张勇说:“成长成才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勤学苦练。”

改变张勇人生境遇的是学习,他的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知识在一个产业工人身上的力量,这也是张勇为什么“干一行精一行”的秘诀。越是实践得多,张勇越发感到知识的可贵,白天,他穿梭在工作现场,晚上抱着厚厚的书籍学习到深夜。日积月累,张勇用获得“江西省职工自学成才奖”诠释了“好身手,勤中来”的真谛。

随着数控技术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张勇积极适应新形势,主动学习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技术,并很快应用在C919国产大飞机零件生产中。C919大飞机某摇臂平面上有几个小孔与一个大孔之间的距离公差小。在普通加工方式下,由于工序工种变换,装夹基准变化,造成各孔之间距离误差大,研制初期,产品质量不稳定。张勇利用数控编程和操作技术在加工中心上将这些有位置要求的孔一次性装夹加工出来,减小了因多次装夹带来的误差,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省去了工序周转时间及拼装组合钻模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张勇所在的“马跃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荣誉的团队,被授予“中航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

多年来,团队以带动青年技能人才成长为己任,创建了“技师上讲台”公开授课制度。对于“喜欢分享”的张勇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他多次走上讲台,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带到课堂上,双向交流,逐渐从传授做法转变到传授思路,培训涵盖数控编程、刀具使用、工装设备搭建、钳工技能、焊接技能专题讲座、某典型零件工艺性分析与加工等。

张勇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而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张勇总是结合出现的问题,指导徒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举一反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自己先进,张勇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培养更多像他一样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一个人的闪光,拓展到一群人发光发亮。

无声中执着、无言中坚守。经光阴久磨,能工成巧匠,青春展风华,乐于钻研加工技术,善于创新技术方式,力求产品精益求精的张勇在一次次的破解难题中,逐渐成长为车工首席技能专家,成为大家眼中把深厚的理论与精湛的技艺完美结合的专家型工人。(许珊 张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