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干净整洁,村里村外清水长流。近年来,宣恩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垃圾一体化工程,通盘谋划,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地更净、水更清,从源头筑牢生态环境防护 。
污水变成清流来
“我们做餐饮行业的,每天用水多,以前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里,我也知道不好,但是没办法,没有建设污水收集 。”说起以前污水直排,在高罗集镇从事餐饮行业的林招兰颇为无奈。
针对群众需求,宣恩立足实际开展“污水革命”。2017年12月,启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项目涉及高罗、椿木营、万寨等7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椒园、珠山等9个乡镇的收集管 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规模达7100吨/天,管 总长229公里,建设总投资3.5亿元。
经过一年时间的施工建设,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运,污水收集管 铺设也先后完工。如今,林招兰经营的餐馆所产生的污水通过管 统一收集到集镇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由污变清,没有任何异味。
通过生活污水治理,不仅大大削减污染物质排放,减轻水环境污染负荷,使地表和地下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雨污分流体系,还能有效控制乡镇面源污染、修复沿江生态环境、改善乡镇环境面貌。据介绍,宣恩各乡镇污水处理厂投产后,每天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00吨,主要集镇区和附近农户集中区实现全覆盖。
“正式投运后,我们将把净化后的污水再使用到集镇保洁上,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县污水处理厂建设专班负责人介绍,从处理污水到治理污水,宣恩不断健全生态环保基层防护 。
垃圾进了中转站
5月29日,万寨乡大河坝村垃圾中转站,机器轰鸣,保洁员正在将刚清运回站的垃圾倾倒在液压铁皮箱内。随后,操作员启动电源开关,熟练操作机械按钮,升降、压缩、打包、装车,短短几分钟,一车生活垃圾被严严实地装上清运车,运往县城垃圾处置场。至此,该县7个乡镇新建的7座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投运。
据介绍,城区生活垃圾由县城管部门负责收集清运处理,乡镇垃圾则实行市场化运作,分别由11家保洁公司对全县195个行政村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行政村无害化处理率达70%。全县聘用保洁员419名;配备垃圾箱(桶)2493个、垃圾池682个、各类清运车辆95台,建成垃圾中转站12个、垃圾填埋场1处。
“现在,乡镇日增生活垃圾近80吨,县城红岩卡垃圾处置场日均处理垃圾160余吨。”县城管局局长熊龙享介绍,到今年底,宣恩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
“以前,村民房前屋后到处是生活垃圾。现在村里设有分类垃圾桶,老百姓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乱倒垃圾,村里干净多了。”万寨乡芷药坪村村民谭刚感慨。
探索治理新模式
如何保障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垃圾一体化有效推进?宣恩积极探索,交出了满意答卷。
“我们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垃圾池变为垃圾桶,二是政府从花钱养人到花钱购买服务。现在,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基本实现了垃圾无死角。”珠山镇党委副书记孟友顺介绍。
目前,各乡镇垃圾处理主要采取“购买服务”措施,即将垃圾处理通过承包的方式,交给第三方进行清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垃圾“安家”。宣恩以创建垃圾分类治理示范县为目标,新建7个垃圾压缩中转站,新建宣南垃圾处理厂,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问题。
同时,宣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彻底解决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在现有设施基础上,计划新增垃圾桶8000个、垃圾收集车17辆、洗扫车9辆、洒水车10辆、电动垃圾收集车100辆,今年底将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在资金投入上,宣恩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民参与”运营模式,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 工程PPP项目计划合作期为30年,其中建设期1年,运营期29年。通过撬动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企业资金进入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环境清洁领域,逐步搭建起数据平台,完善科学运行机制。
下一步,宣恩将积极探索乡镇污水治理和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建立健全检查考核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贡乡院落干净、沟河整洁、环境优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