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活动现场
中国建造了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大工程,建造大工程是中国取之于民、用之与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方式。建国之初建大工程是为了让人民能够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之初建大工程是为了适应快速的发展;现在建造大工程是为了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大工程聚集了全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的优质资源,使得建造的方法和技术很容易发生质的飞越。这种质的飞越再通过交流和分享,将引起更大范围的量变。
下面我将从目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大工程的建造经验。
当今中国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更好的创新条件。我们能突破已有的技术局限,也能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创新自由。港珠澳大桥建设了一条6.7公里的成管隧道,是同类隧道中最长的。为了确保高品质,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预制工厂,首次实现了8万吨沉管多点分散顶推,曲线沉管工厂化预制。结果是两条流水线只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整条水道的预制,并且做到了近百万方混凝土浇铸无一裂缝。最终接头是55公里港珠澳大桥的最后10米,要在水下30米完成合拢,我们通过功法创新,融合中国最先进的钢结构技术、世界先进的水密技术和液压技术,免除了传统方法大量潜水作业,并将高风险的外海作业时间从6个月缩短到1天。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意味着向未知迈进,创新与风险的矛盾,在中国大工程建造中该如何解决呢?中国几代工程师、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坚持科研先行、坚持实验先行”的方法。就是在工程存在重大风险的地方,要先进行科研攻关。在可以允许失败的地方先进行验证实验。港珠澳岛隧工程建设期间,将工程直接建设费的4%投入科研攻关,总共进行了136个验证实验,确保了大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完成。我的体会是中国大工程建造技术通过创新能够超过世界已有的同类技术,这种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的体制,充分条件是中国几代的工程师、科学家与科研人员在实践中获得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世界先进的科技可以为我所用。
最后讨论大工程建造管理方面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工程条件极大改善的环境下,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最大的短板决定了大工程的建造水平,我们需要能够补短板的工作方法,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大工程造物,更造人,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更多高技能的工人。为了让隧道在未来120年有长寿的基因,不仅需要很好的材料,还需要基础可靠、结构可靠。于是我们一边进行工程建造,一边根据工程条件提出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与50米水下施工更加可靠的软土基础处理方案,并委托中国的7家科研单位和4所大学开展背对背的平行论证,新的结构与基础方案得到实施以后,不仅隧道的沉降控制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隧道水准的3倍以上,还建成了一条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我的体会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科学,以人的安全和绿色可持续为主线,就能找到大多数的工程认识问题和细节问题。有些问题用现有的技术就能解决,对于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让我们能够站在全球眼光,整合全球资源,使用先进科技手段,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做一个总结。 经验往往滞后于实践,在中国大工程建造中我们注重于总结,因时因地去适应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要以变去应万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