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宝冷轧厂干部职工设备优化助力生产侧记

用心巧改造 设备稳运行

——邯宝冷轧厂干部职工设备优化助力生产侧记

邯宝冷轧厂紧紧围绕“市场”和“产品”,以公司“832”目标为指导,鼓励广大职工扎根生产一线,做好设备维护工作,确保生产稳定运行,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今年以来,该厂实施设备改造35项,节约备件费用200万元。

提高装配精度

“这是近期出现的第三次轧机中间辊窜辊耦合锁紧块异常磨损变形,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8月上旬维修车间召开设备攻关专题会,酸轧机械作业长秦疆听到反馈的问题,锁紧眉头十分着急。

秦疆当即成立攻关小组,深入现场查找原因。通过不断地分析研究,秦疆有所发现,指着图纸一处数据说道:“影响窜辊使用的关键因素是耦合锁紧块操作侧立面与耦合操作侧立面尺寸必须确保在474.96——475.334毫米之间,这样才能保证锁紧块两楔面撑住中间辊和中间辊耦合,锁死中间辊,锁紧块底部才能不与中间辊接触,避免异常磨损。”“是的,但从图纸分析窜辊耦合相关零件装配尺寸只能保证在474.45——475.10毫米之间,达不到所需要的装配尺寸。”攻关组成员刘孟秋补充说道。

针对此现象,刘孟秋提出了缜密的改造方案:在轴承套加青稞纸调整以保障相关尺寸,解决了调整量无法控制的问题。并对组装好的备件复测,对装配尺寸不达标的窜辊装置进行重新装配。

经过为期一周的改造调试,轧机中间辊窜辊耦合设备运行正常,再无锁紧块异常磨损情况发生,精心调整的尺寸数据精确,保证了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装配质量。秦疆兴奋地说:“设备出了故障就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一样,这‘病’治好了,咱心里别提多踏实、多高兴了。”

完善设备功能

“连退线平整机运行状况不稳定,码值异常导致丝杠卡死,无法关闭机架轧制带钢”8月初的一天中午,连退线对讲机里传来焦急的声音。电气作业长王禹、点检员刘彦丰、孟晓东等人火速到达现场查看情况。

伏天的厂房温度高达40摄氏度,汗水从每个人的脸上滑下,大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一番分析,王禹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整机轧制线调整通过下支承辊电机驱动,整个下辊系上下动作完成打开或者关闭机架,丝杠轴头安装编码器计算提升高度,由于安装在机架内部环境恶劣,造成运行状况不稳定。找到原因后,大家回到PLC室,调看程序,查看图纸,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王禹提出:“我们为丝杠动作程序增加限制,在范围内可以正常动作,一旦超出连锁条件不满足停止动作。”“好主意,另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加编码器运行状况监视,DP 络故障或者有电机动作码值没有变化时,禁止丝杠提升或者下降……我们还可以利用电机自带增量型编码器计算丝杠提升高度,并于轴头码值进行比对,二者超差后连锁条件不满足禁止动作,画面中监视两个码值,随时了解轧制线位置正常与否……”刘彦丰和孟晓东纷纷补充道。

说干就干,改程序,调画面,增监视,经过七次调试,终于大功告成。望望窗外,已经是深夜了,电气室内几个小伙子的工装上被汗水印出了形形状状……

改造后,平整机运行状态稳定,轧制线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满足了生产要求。

优化温控设计

在维修车间液压组班后会上,大家讨论着乳化液间加热冷却电机损坏的事故。组长曹利波说:“设备的每一个小异常都不能放过,这个电机的损坏频率,我认为可以通过改造降低,我们试试看。”

乳化液间罐体加热冷却系统在控制程序上存在设计缺陷,致使乳化液加热冷却电机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即加热循环模式或冷却循环模式。由于乳化液间环境温度高,空气流动性小。连续工作极易导致加热冷却电机的损坏。

于是,曹利波组织点检员刘凯、宋凯召等针对此问题查找原因。炎炎夏日,刘凯在乳化液间顶着高温坚守两天后,发现乳化液系统进行加热时1号、2号乳化液罐体中间位置相对封闭,导致气流不通透,致使热量不能正常散发,是导致电机在高温运行中烧毁的原因之一。宋凯和联合电气人员查看程序后,补充说:“乳化液在温度控制过程中程序设定存在缺陷,导致加热冷却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大大减少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曹利波等人提出了大胆的改造方案: 在乳化液房顶部分开天窗促进乳化液间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在程序块冲对加热冷却的工作温度上下限进行调整。经过优化,该电机每天有8小时的时间处于休息状态。

看着改造后的成果,曹利波欣慰地笑了:“这下好了,大大延长了加热冷却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节约了备件修复和使用费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