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间工匠最后的坚守

农耕文明时代,农具都出自民间工匠——“铁匠”之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农民洗脚上田不再从事农耕,不少农具被现代化的机械所取代。诸如镰刀、锄头等小型农具,除了部分由机械化模具生产,少数农具仍然由坚守在“铁匠”这一古老行业的工匠纯手工打造。

在乌杨街道乌杨上街240号,有一位杨师傅,执着的坚守用原始传统工艺打制农具的铁匠铺。

炉膛里上下跳跃的熊熊火苗,燃烧自己煅烧钢铁,也点燃杨师傅对生活的激情

液压装置取代传统人力,大大减轻体力劳动(传统工艺是师徒二人操作,师傅小锤,徒弟大锤,大锤是个体力活,必须有壮小伙来执行)

炉膛里煅烧的钢铁,通过杨师傅的锻打,逐渐成型

通过液压装置锻打后还得经过杨师傅手工一点点打磨

经过杨师傅打造成型的农具——锄头

传统工匠因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产能低下,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多数工匠放弃曾赖以谋生的手艺,淡出曾坚守了大半辈子的行业,我也曾想:这会不会成为“非遗”呢?哈哈,我没想多吧!

小编说

说起打铁,从小在铁匠铺长大的19妹也来说几句。真的超级怀念那段时光啊。

姨妈家在膏田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小村庄里,村里家家都打铁,姨伯的铁蓬也许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反正从我有记忆起,村子里就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农闲时、下雨时,姨伯就生起炉子,准备打铁了。姨妈有节奏的拉着风箱“呼次呼次~~”,钢铁块在炉子里烧得通红,夹出来放在铁毡上开始交替敲打,生硬的钢铁在姨伯手中变出各种花样,镰刀、锄头、蒿锄、猫头(斧头)、菜刀…..

做好的这些工具都埋在装有粮食的柜子里,等到赶场天就背到街上去卖,再买回家里的生活必需品。我刚到姨妈家的时候,姨伯去卖铁回来,背篼头装了一双红色绒面的新拖鞋,专门按照我的尺寸买的。穿上新拖鞋,我在本来不用穿鞋的木楼板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别提多高兴了。

姨伯最骄傲的就是他的铁打得好,还记得有回,姨妈去赶场回来,说街上有个妇女也在卖铁货,还说是廖家铁(姨伯家),姨伯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得一阵笑….

再后来,村里的人都外出务工了,姨伯也改了行不再打铁。不过,姨伯的铁蓬还在,偶尔给孩子们打个小锄头、小镰刀。

往期看点

微信ID:xiushanwang

有什么需要小编为你们效劳的可以直接发到微信公众平台哦,小编会第一时间回复哒!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