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二战中苏德两军坦克战车遇到的情况,一侧负重轮因长时间作战而损失,但是军品设计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在不损失重要部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其具备作战能力或自行返回进行维修。德军四号坦克使用8对小直径负重轮,等间距排列,压力分布均匀,就算损失一个,两个负重轮也可继续执行任务。但是缺点是在苏联泥泞的冬季容易被堵塞而动弹不得。苏联则相反,使用直径稍大的6对负重轮,且第一和第二组负重轮距离其他轮子间距较大,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如果履带被炸断,则可以直接实施短接,绕过诱导轮或第一组负重轮使用剩下的完好的履带板拼接起来继续运转;第二个好处就是间距较大可以在泥泞的苏联平原上畅通无阻,不用担心冻硬的泥土阻碍运动。
在刚刚结束的2016坦克两项竞赛中,中国派出的96B型坦克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高速冲过比利时路(类似搓板路)面时第一组负重轮由于受到巨大冲击而丢失,当俄罗斯观众发出惊呼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更加让其意外的画面,我96B型坦克不但没有过分减速,继续以较高速度跑了一圈后,坚持到维修区更换车辆再次出发,这其中还顺便在运动中射击三发,其中两发命中靶心,一发擦边被判无效。同样在冲击比利时路面的时候,除了中国的96B型坦克外,另外4辆坦克均因为车速过快造成故障,或当场熄火,或产生漏油,都在更换了备用车外才继续比赛。从这里我们看到2点,首先,96B型坦克的余量设计是很科学合理的,单个非关键部件的缺失不会立即影响其作战,如果在战场上,至少能让车组成员自行开到后方维修或寻找掩蔽部等待救援,而不会把人员暴露在地方火力之下;其次,96B的坦克火控设备能很好的抵消车体底盘的水平变化带来的瞄准角度的改变,而且还是在运动中射击,十分难能可贵。俄罗斯使用的T-72B3M坦克必须急停减速才能完成准确射击,即便如此还发生过三发不中的尴尬场面。
更换备用车后继续比赛的我军车组。
而被誉为日本最先进,亚洲第一的日本10式坦克近年多次在富士演习中当场“死”给日本人看。在平整的演习场地上进入转弯状态后一侧履带直接脱轨,最后只好出动74式坦克抢救车将其拖出场地。这显然是10式坦克的液压机构对履带松紧程度的调节出现了问题,也暴露了出10式坦克被吹上天的液压机构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