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随着运-20开始批量生产并服役,人民空军也逐渐开始了向战略空军转变的脚步。只不过运-20和我军的许多飞机一样,都在服役之后遭遇了发动机问题,这也使得运-20始终无法达到设计指标。
运-20可谓是博采众长毕竟在运-20设计之初,其规划的配套发动机就是国产的新一代大涵道涡扇发动机——WS-20。在这样的情况下,运-20的所有设计指标都是只有装备了WS-20之后才能够实现。只不过由于运-20在设计中博采众长,所以现阶段即便WS-20没有到位,也不影响其基本能力的发挥。
俄制D-30KP-2发动机绝大多数人所知道的运-20最大载重量为66吨,这实际上是在装备了WS-20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水平。再加上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积弱以及军用航空领域更加注重歼击机的研发,所以国内一直没有堪用的大涵道涡扇发动机。虽然大涵道涡扇发动机与歼击机上所使用的小涵道涡扇发动机相比推力更小,但是在燃油经济性上却更加出色。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C-17还是C-1战略运输机,都使用了大涵道涡扇发动机。毕竟对战略运输机来说,航程和载重量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只不过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原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美俄有着不小的差距,再加上大涵道涡扇发动机领域近乎空白,现阶段运-20只能装备俄罗斯的D-30KP-2发动机。虽然这款发动机是一款大涵道涡扇发动机,但是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款大涵道涡扇发动机,设计年代太过久远,即便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依然与现在的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发动机的差距,在装备到运-20之上后就比较明显了。比如设计最大载重量66吨的运-20,现阶段仅仅只能达到50多吨的指标。除了载重量上的差距,运-20在航程上也有所缩减。
用WS-18难免有小马拉大车之嫌但是运-20的许多技术却完全称得上全球顶尖,比如仅仅只有中美两国使用的超临界机翼技术。该技术不仅在减少机翼结构重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加结构强度,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经济性。其次就是先进的数据总线航电系统,能够让飞行员掌握整个飞机的状态,这使得运-20上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负责整个飞行任务。还有先进的玻璃化座舱,让整个驾驶任务更加人性化。其次就是起落架的液压系统能够支持运-20在各种复杂的野战条件下起飞,而不会遇到强度问题。虽然在一些基础数据上运-20尚且达不到设计标准,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人民空军来说已经足够用了。毕竟人民军队的快速发展仅仅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的,再加上我们没有美国军队那种全球存在和全球投送的需求,所以上述的一些缺陷是完全能够接受的。而且我们一贯坚持战略型的防御策略,运-20只要能够做到将99A2主战坦克、武直-10武装直升机这样的大型主战装备以及人员在短时间投送到国内的任何一个地区就已经足够了。最为重要的是,运-20现阶段服役是人民空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触战略运输机。此前虽然有伊尔-76服役,但是数量太少,根本无法帮助空军进行战术使用上的探索。而运-20已经大批量服役的情况下,人民空军势必要对战略运输机的后勤维护保障、战场调度等许多方面的使用方法进行探索,为空军培养一批非常宝贵的人才。在配套发动机成熟之后,空军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体系框架内熟练地使用运-20。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