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排放的废气、江河内排放的污水、大地上排放的废渣、空中传播的噪声,它们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四大公害,尤其是噪声,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它被视为“隐形杀手”,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害。噪声是哪里来的?究竟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呢?
在工厂里,发动机的运转声,通风机吸气或排气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使得一些工厂成为噪声污染严重的单位。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人们以分贝(符号为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10 dB相当于微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 30~40 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 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里,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儿童发育尚未成熟,主要会造成儿童的耳聋。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三、控制噪声
以上我们探讨了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耳朵。
1.在声源处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做个外罩把噪声源罩起来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等。
3.在人耳处减弱。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或者在人耳孔中塞一团棉花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周围环境中的噪声都上哪去了?原来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我们知道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机动车发出的噪声,这时马路上的雪松软,有缝隙,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吃掉”了。所以下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专门铺设马路用的“吸声”材料,用这种材料铺成的马路,噪声大大降低了。
四、噪声的防护技术
目前,对噪声防护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相应的防护技术:一是减小噪声源的噪声,二是减弱、控制噪声的传播,三是个体防护。
1.对噪声源的防护技术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噪声源的发声体改为不发声体,例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锤打,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等。用这类无声或低声设备及工艺替代高声设备及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噪声问题。
利用电子线路和扩声设备产生与噪声的相位相反的声音──反声,来抵销原有的噪声而达到降噪目的的技术,也称为反声技术。用于有源降噪的仪器设备称为电子吸声器或电子消声器。有源降噪技术和利用吸声材料将声能转变为热能的降噪技术相比,其原理截然不同。消声器是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方法,它是一种阻止声音传播而使气流通过的装置。消声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限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以及微穿孔板消声器等。吸声处理是在噪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隔声是把发声体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使之与环境隔绝等。
2.减弱和控制噪声的传播
(1)筑墙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墙上贴吸声材料或在房间挂吸声板,也能有效地衰减噪声。
(2)大气、树木和草地可以削弱噪声的传播。噪声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折射、由上风处向下风处折射。根据这一规律,噪声源应设置在低温处和下风处。绿化城市,不仅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而且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3.个体防护
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控制噪声的要求,只好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冒盔、有源消噪耳机等(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