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男子回忆:中国老一辈石油人都知道的“120”巨无霸的故事

我从石油学校毕业来到克拉玛依,进入了钻井处安装区队“120”攻关队。

“120”是当年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钻机整体搬运专用设备。它可以将巨大钻塔整体、直立运载,对大型机泵房和大型设备进行不解体搬迁。由于这个设备的额定载荷是120吨,叫“120吨液压拖车”,简称“120”。这样一来,设计和制造“120”的单位就叫“120”攻关队了。

当时,“120”处在试车、完善阶段,我有幸加入了攻关队的行列。期间,使用“120”长距离搬迁3259钻井队钻塔,是一次不得不提的经历,这是一次胜利的历程。

1968年11月,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上的3259钻井队已完钻,等待搬家。我们的任务就是把3259钻井队的钻塔不拆解,整体从车—7井搬到150公里以外的Y—17井去。

这次任务如果不用“120”而采用传统的解体搬迁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设备和车辆。仅对这个经过加固、可以打3200米以下井深的钻塔进行解体,就是一大费时、费力的事了,更别说搬运后再安装了。而使用“120”搬迁只需要一台推土机、3辆拖拉机和少量的人力,用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这在速度、质量和效益上是传统搬迁方法无法相比的。

戈壁荒漠虽说一望无垠但并不是一马平川,一路上有许多沙丘、红柳丛和梭梭柴。要完成任务必须选择一条“路”,也就是在戈壁滩上找比较平坦的地方,使“120”可以拉着钻塔通过。

这项任务由王国治工程师去完成,他是“120”的设计人。他在设计“120”拖车以前,还对钻机的搬迁和安装进行过多次改革,加快了搬迁速度,提高了安装质量。

汽车离开白碱滩二十多公里后,驶入了一条简易公路。路面高低不平,一路上尘土飞扬。车子又行驶了几十公里后,来到了小拐,我们便借住在当年石油局职工医院设在这里的疗养院里。

第二天清晨,我们坐上“斯大林—80型”拖拉机在戈壁上走了很长时间,到达了车—7井。一到井场,大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伴随着泵车发动机的响声,“120”的起升架缓缓上升,将巨大的钻塔平稳地提离地面。当整个钻塔上升到距离地面80公分时,“120”完成提升程序,这样高42米、重量80吨的钻塔就稳稳地固定在“120”上了。

此时,3台“斯大林—80”拖拉机排成一条直线串联在“120”大拖杠前面,等待起步命令。看到队长郭明站在前方高高举起了手臂,3名拖拉机手同时将油门拉起,发动机发出隆隆的吼声,随着队长高举的手臂向下有力地一挥,他们同时拉动拖拉机的离合器操纵杆,高耸蓝天的巨大钻塔就随着拖拉机的牵引开始缓缓前进。“安装工人一挥手,巍巍钻塔跟我走”说的就是这个场景。看到这个壮观的景象,我激动万分:老一辈的石油创业者们真是太伟大了。

钻塔在继续前进,但是地面不平,“路”很不好走。拖拉机一直以1档和2档的速度拉着钻塔行进,我们则走在钻塔的两边观察“120”拖车和钻塔各关键部位的连接情况。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天,由于路不好走行进速度很慢,没有赶太长的路,天就黑了。队长郭明命令大家停止前进,做好准备,在戈壁过夜。为了防止夜间刮大风吹倒钻塔,我们用拖拉机拉紧钻塔绷绳,将钻塔牢牢地固定住。

第二天,我们继续前进,阻挡在前面的大沙丘、红柳丛和梭梭柴被推土机清除了。拖拉机提高了速度前进,那些小梭梭柴和红柳枝被拖拉机的履带和“120”的大轮胎碾压而过,前进的速度加快了。

又经过几天的跋涉,眼前出现了一片“奇迹”:面前是一片坦荡如砥的大平川,一眼望去如宁静的海面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这时,拖拉机手们高兴了,换上5档,加大油门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拉着钻塔前进,这个画面就和大战中战车冲锋陷阵一样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我们在地上快跑也跟不上快速前进的钻塔了,无奈大家干脆坐到钻塔底座上。这时我感到钻塔就象一艘战舰正在加足马力、冲破激流向着胜利全速前进。经过6天的“远征”,3259钻井队的钻塔终于安全、完好地坐落在了新井位。

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柳秉成给大家拍了一张照片,我们几个人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张锡文、我、石昌杰、郝本孝、郭明。在我们的后面是已经卸下钻塔的“120”和3259钻井队的钻塔。

“120”在完成了这次任务后,又圆满完成了许多次长、中、短距离的钻机搬运任务,为油田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随着油田的发展,各种油田设施的增加,输电线路和各种管道纵横交错,油井星罗棋布,钻机整体搬迁受到限制,“120”才从生产一线退了下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