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难忘的岁月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九六五年初,在吕梁山下山西孝义腹地深处凤凰岭上的峡沟里,为应对国际局势,落实分散隐蔽最高指示的战略决策,国防战线的新生儿——山西建设机械厂,对外名称:五号信箱(军工番号:963,系统内厂名:国营第九六三厂)诞生了。

于是马达隆隆的轰鸣声响彻昔日的狼沟,与基建同步启动的各路援建大军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重庆二九六作为援建主力告别了他们的父老乡亲携家带口离开天府之国来到黄土高坡,长治淮海、惠丰厂黄崖洞走出的老军工、山西机床厂机器厂、太行仪表厂等国防企业以及省重工厅抽调的各大企业的精兵强将都集结于这个新建的三线小厂(定员不到两千,产品:7.62半自动步枪,设计产能:年产15000支)。这些有着老军工传统转战南北的将士们,奏响了建机奋斗史的序曲。

来不及适应、顾不得安顿,投产准备和基础建设同时进行。吃粗粮住民房,床板上画图搞工装,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黄崖洞时期,建厂元老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在极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次年就一举试制成功正式投产,实现了向一九六六年国庆节献礼的目标。 企业从此步入轨道隶属五机部在省国防科工办直接领导下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发展,到七二年达到设计产能:年产一万五千支。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进入八十年代后,军品任务逐年减少,常规武器也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顺应大形势走向转型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开启了二次创业找米下锅的艰难旅程:从最初转产民用运动气枪、和兄弟厂配套生产自行车到为驻地周边煤炭企业生产工矿配件,直至开发石油钻采工具以及气动工具,一路艰辛一路跋涉……全厂上下始终秉承老军工不畏艰险的传统和大庆人不怕困难的硬骨头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千方百计括大生产提高效益,为重铸辉煌奋力拼搏。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为了适应发展、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八十年代末工厂开始进行整体搬迁,离开了倾注全厂职工二十多年辛勤付出,记载着企业辉煌历史的老根据地,迁至晋源区姚村镇。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开始了新的征程,虽然靠着不懈努力自主开发的石油钻采液压大钳等取芯工具,跻身于华北、胜利、长庆乃至克拉玛依各大油田;气动工具射钉枪等系列产品也飘洋过海打入国际市场,但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日趋严峻。历经转产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以及搬迁举措等耗时耗力耗资金的诸多磨难,企业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举步维艰。许多军品的专用设备只能封存,原有的通用设备得不到更新换代,甚至连原材料的投入资金都亮起了红灯……。要生存、求发展,开发产品可以夜以继日不辞艰辛;开拓市场不顾日夜兼程千方百计。缺少投入资金怎么办?老军工在工资欠发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依然拿出儿女婚嫁的备用金集资投料,以保证生产的基本投入。如此的主人翁精神、纯朴的爱厂情怀,怎能让人不心酸不动容……,试问当代何处有?真可谓献了青春献子孙,终生奉献无怨悔!因为这里是老一辈的“第二故乡”,是军二代成长成熟的摇篮和熔炉,当年他们是舍弃大城市大企业的良好条件,听从召唤服从组织投身三线建设的,企业就是家、就是根、是赖以生存的基地,以厂为家、爱厂如家始终是全体职工的行为宗旨,以至于任何时候都能全力以赴,惟愿企业能重铸辉煌。期间也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注视,当时的副省长彭至圭、副市长姬和平等领导都曾亲临现场办公了解情况、设法帮扶。但终因历史的、客观的、各方面的原因积重难返,不得已于二零零八年政策性破产。从此在那山里诞生,由那些满怀激情的人们携手走过那四十余载难忘岁月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企业不存在了,但那起步的山沟,共同奋斗的人们和一起走过的岁月成了我们永恒的记忆。

谨以此简略回忆致敬——所有为国防建设奉献一生的三线军工将士们——我的前辈们、师傅们、兄弟姐妹们!心如初、情依旧!“建机人”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称谓!

2022.7.27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