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贵阳实施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转型、经济发展——
创新引擎驱动“火车头”加速前行
在贵阳,液化气瓶被贴上二维码,可以实时跟踪其行动轨迹;货车司机打开手机,便可随时接单,不用再跑空车;工业企业可在云平台上采购,改变了传统的采购方式;老百姓都在畅谈“数据铁笼”、区块链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一批创新人才聚集,形成令人瞩目的“贵漂”现象……
发展活力迸发,源于贵阳对创新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省发展的“火车头”,贵阳出台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聚集,把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作为战略路径和主要抓手,强化数据引领,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攀升。
找准路径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五年来,贵阳市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紧扣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探索“双赢”之路。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对贵州提出殷切希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省委对贵阳提出的“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明确要求,贵阳市把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作为守底线、走新路、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战略路径和主要抓手,努力建设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并以此为突破,引领和带动全面创新。
这五年,贵阳市创新机制,出台《中共贵阳市委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提供支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数据法规与标准体系,推动大数据产业加快聚集融合。
五年间,贵阳大数据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落地生根,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成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2016年,全市数据中心服务器达3.5万台,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达到4000户,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300亿元。
聚集人才 增强持续创新后劲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贵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等,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供政策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加大力度落实大批人才引进项目,推进“1020”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型科技人才兴筑工程等,着力实施贵阳市大数据“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了大量行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基础人才。
依托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贵阳市围绕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引进人才,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功能,为持卡人才在住房、落户等12项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从服务上引才、留才。
2012年至2016年,贵阳新增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8个,聚集国际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支,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8%,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形成全国瞩目的“贵漂”现象。
创新驱动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投用智能制造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贵州詹阳重工研制的极地车登陆南极,助力我国南极科考……创新,推动了贵阳企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创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五年来,贵阳市狠抓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统领,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大数据、大健康医药、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效。
这五年,贵阳市还根据贵州省“千企改造”工程要求,启动了贵阳市“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等7个配套文件。“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0万元、100万元”“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分别一次性奖励500万元、100万元”……查阅贵阳出台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系列政策措施,不难发现,“创新”是高频词,我市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创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