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他改装的喷灌机一人干完十人的活,还省了1/3的时间

液压式吊臂,省去了很多搬运大树的力气。

郭道在驾驶他改装的履带式货车。

这位“专家”叫郭道,今年40岁。从小喜爱物理和机械的他,通过近10年的摸索钻研,改装出10多套农机具。这些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广的农机具,成了他种植果苗的好帮手。

农民变身农机“专家”

初见郭道时,他正驾驶着水肥一体化灌溉机给20亩柚子树施肥。“这是我自己改装的。”指着三轮车后面的大水箱,郭道笑着说。

2014年,他回到老家新龙村,流转了40亩土地种柚子苗,每天要请六七十个人做工。“我最短缺的就是人工,当时就想,要是有个机器帮忙多好。”郭道说,就拿树苗喷药防治病虫害这一件事,如果靠人工背着手动的喷雾器上山下山喷洒,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好。

2015年,郭道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但开局并不顺利,因为大多数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地带设计,在南方丘陵地带使用,尺寸不对、水土不服,而且价格高。

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他在住房旁边捣腾出一个小仓库作为工作室,去二手市场淘 废的机械材料,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画简易图纸,捣鼓起自己的改装“事业”。

三轮车外壳能减则减,发动机位置尽量靠前,排气管改进位置……经过一个半月的敲敲打打,一辆1000升自动喷洒装置完工了,用上它一个人就能完成十个人的工作量,而且时间还节省了三分之一。

这个装置的重点,是利用三轮车的发动机作为动力带动喷头作业,不仅可以完成喷洒的工作,还能自动抽水,省去了人工挑水的麻烦,“一百米的管道,就算山头上的树苗我也能轻易地喷洒到。”郭道开心地说:“经常有朋友找我来借这件‘宝贝’。”

第一次改造农机成功,给了郭道经验和信心。随后,他又结合不同的地形、土壤以及果树生长规律,相继改造组装了挖苗机、履带货车、液压举重设备等10多套农机具。

郭道在展示他改装的水肥一体化喷灌机。

“土机器”成种地好帮手

凭借这些“土机器”,郭道省了不少事,果苗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除了100多亩柚子苗,他还种了蜜橘、琵琶、黄桃、杨梅等树苗。

在这些“土机器”中,最让郭道自豪的发明,是挖苗机械臂。

“我们挖柚子苗,要保证土球的完整性,不能切断它的主根,才能确保果苗的成活率。”郭道说,切根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铁锹插入地下2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挖。

“一排柚子苗20米,密密麻麻栽种了50多棵。一个青壮年一天都很难干完。”郭道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参考挖土机的挖臂,买来钢材,切割、焊接,自己设计了一件挖苗机械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通过挖土机带动,挖苗臂的钢片从地里一下子插进去,十几棵柚子苗整整齐齐被带土挖出来。

“原来一亩地挖苗要4个人做一天,所需人工费至少450元。现在用挖苗机械臂,只要5分钟就挖完一排柚子苗,柴油费只需几毛钱。一年100多亩地算下来,光人工费就节省了几万元。”郭道自豪地说,现在果园里平均每天只需要2个劳动力,“这些‘土机器’,真的成了我的好帮手。”

郭道有一个“工作室”,一有时间就在里面“叮叮当当”地敲。

让更多改装农机走进田间地头

如今,在郭道的果苗基地,机械化作业的场景随处可见:履带式货车可在泥巴地、陡峭的山上平稳穿梭;水肥一体化灌溉机,喷洒着水肥渗入到果园的树叶和树根上……

在郭道看来,自己的这些“土机器”,虽然不及市面上的农机具精美耐看,但很实用。现在,每到农忙时节,附近一些种植大户都会找他帮忙。农户们高兴地说,郭道发明改造的这些“土机器”,帮大家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大家的肯定又成了他创新的动力。郭道笑着说:“只要农业生产需要,我会一直坚持搞创新。我还准备去申请专利,让更多的改装农机走进田间地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