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协调部”里的“和平积习”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夕日看洛阳,历尽沧桑;今朝观古都,满目繁华。芳菲4月,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客流量突破2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借力盛会,军民融合3场军企对接会、签约会好戏连台。

有媒体解读:一朵花激活一座古城的生产力,一个思路助推一座兵城的战斗力。

哪有无坚不摧,何来无所不能

军民融合也需主业主抓

有人把“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标注为军民融合的高度和深度。“神舟”飞船、 “蛟龙号”潜水器、“辽宁号”航母家喻户晓,而这些国之重器背后的“洛阳制造”,却鲜为人知。

九朝古都洛阳是屯兵重地、工业重镇和科技新城,拥有30余家重点军工企业、 600多家科研机构、18万余名科技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军民融合“富矿”。

然而,坐拥富矿,却守着粮仓去找粮。一次,驻军某部紧急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急需一种物资,便从数百公里外调拨,而当地企业就生产和库存着这类产品。

像这样军方“知音难觅”、地方“ 国无门”的尴尬,还有很多:同一个技术,地方早就掌握了,部队还在苦苦探索;一方为销路犯愁,另一方却不知从何引进。

去年,一次军地座谈会上,大家针对省军区系统作为“军民融合协调部”这一新职能定位展开热议,认为省军区有这样一种倾向:有的人说起军民融合,言必及战略体系,光接天线,不接地气;有的人将其当作包罗万象的筐,啥都往里装,任务繁杂、职能泛化,似乎无所不能、无坚不摧。个别军地领导在评价衡量时也存有误区:过分看重“过日子”标准,忽视淡化战斗力标准;考虑冷暖温饱多,聚焦战场操场少,“和平积习”积重难返。

推进军民融合多年了,到底标准是什么?洛阳军分区政委黄为忠回答:“军民融合布局要对接未来战局,具体工作标准可以有所不同,但战斗力是根本标准。”

去年初,“军民融合工作标准怎么看?”大讨论在全市渐次展开, 军民融合9类18项重点工作逐一与“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对表,7项与部队战斗力建设关系不大的工作被砍掉。

贯通楚河汉界,紧跟打仗铁流

众筹模式破冰“融合孤岛”

前年,驻军某部主战装备信息化升级改造,急需加装一种特种设备,经层层申 审批,一个多月后,上级指定该部与一家科技公司签订协议,但让双方哭笑不得的是:该公司原来就在洛阳市。

军民融合已迈入“深水区”,可类似的“融合孤岛”还有多少?洛阳军分区司令员董建亚深有感触:“军分区是军民融合协调部,更是服务部,楚河汉界不打通,战斗力‘家族’就无法抱团。”

破冰先破题。经费,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以往,有些军工企业苦于囊中羞涩,优质科研成果成了“睡美人”。现在,他们将众筹模式作为融资的创新形式,开新破局。该市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基金”,依托市国有投资集团和相关银行,联手向资金池注入30亿元,支持军转民、民参军中小项目的培育发展,破解融资难题。

3月26日,“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洛阳成立,74家会员单位参与。据该联盟理事长徐东来介绍,它由洛阳军分区、军工单位、科研院所、优势民营企业组成,以提升部队战斗力和军民融合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建立情 智库、成果转化、资质认证、基金创投等6个服务平台,是众筹型、服务型产业的强强联合体。

顺着“众筹”思路,组建军民融合决策咨询委员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编配军民融合机构等诸多创新之举纷纷上马。

“军民融合联络员”是该军分区司令部参谋畅世伟的新头衔。去年以来,他参与了这一套“组合拳”,一路走来,眼界大开:“众筹架起军地共享之舟,解了军民融合之愁!”

告别“刷脸”时代,步入良性运转

“机制链”为高效融合加速

回首一些成功案例,多是靠行政命令推进、靠个人感情协调、靠“刷脸”完成的。该军分区反躬自省: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军方常驻代表,凭“拉郎配”走不远,靠“机制链”才能打好持久战。

沟通联络机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 ”注册认证,成立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对接共享机制,设立复杂电磁环境、隧道技术院士工作站,组建由交通战备、科技动员单位成立的“保障联盟”;督导巡查机制,今年驻军提出的6个方面24个具体问题,均纳入市政府督查室重点督查内容。

“机制链”为高效融合加速。去年,驻军某部组织万人千车实战化演练,构筑阵地大型装备机械拆装费时耗力。他们借助中国一拖集团的装备液压拆装系统,实现由人工拆装为机械拆装,人员由12人减少到2人,时间缩短7小时。

看到这一幕,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李亚充满信心:“军民融合聚焦战斗力,贵在合心合力。同舟共济,则大事可成,强军可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