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德国“工匠精神”造就“隐形冠军”

2015年5月22日,德国手工制造设计艺术展在上海叠·UP美术馆拉开帷幕,150家来自德国的顶级手工制造厂商集中展示了家居、精工、艺术品等类别逾3000件展品。(摄影 陈飞)

“双元制”培养高质量人才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东南亚地区经理奥利弗·瓦克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就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进入文理中学,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更多的学生则流向了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这部分学生中学毕业之后或者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按照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使得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第一手的应用型知识。

虽然名义为“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这也意味着学生们在学校的理论知识指导下,通过企业的实习和培训,取得职业认证资格后实际上就成为各个岗位上合格的技师。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低学历和低收入。以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位。应用科学大学为德国输送了七成左右的工程师,这类大学也被称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德国社会中不乏做过学徒并大有作为的实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14岁时做过售货员学徒;“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中学毕业后曾在军械厂做学徒;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业时只有20出头,做过几年学徒,没有大学学历,而博世本人因深知培养学徒的重要性,于1913年创建了学徒班。

一个德国工人顶三个用

在德国,工厂里的技工和工程师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职业介绍和就业代理机构Stepstone的一份2016年德国工资 告表明,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排在医生和律师之后,位列第三。

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而技师只是毕业生们的一个人生起点,通过经验累积和自我提升,技师还可以提升为收入更高的“师傅”。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据介绍,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两次以上的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一个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解雇,他以后将很难再在行业内找到新的工作。

中小企业成“工匠精神”典范

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同许多国家不一样,德国向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作德国经济的支柱。在德国的商业领域,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许多并不知名的德国中小企业,经过长期耕耘成为国际市场的“隐形冠军”,成为各国企业界研究的对象。

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特点:一是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是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且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随意更改其战略;三是这些企业通常都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

许多德国中小企业都有着相同的成长轨迹。通常,中小企业会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

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德国中小企业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工匠”们并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

瓦克认为,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十分独特,这是因为其成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社会和行业等一整套系统上的成功,这种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其他国家还没有见到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