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火箭活动发射平台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有一条通往发射塔架的长长轨道。那是火箭去塔架的专用路,转运轨道。但你又会奇怪,火箭这一路是怎么去的呢?

随着“胖五”横空出世,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有着“大火箭多功能供应站”之称的活动发射平台也应运而生。

任务期间,活动发射平台将承载火箭由测试厂房出发,顺着转运轨道前往发射塔架,并在那里陪伴火箭直至最后的腾飞时刻。

但活动发射平台的作用可不止“带火箭去塔架”那么简单……

在活动发射平台表面,有12根形似柱子的离地支撑装置,这可是为火箭量身定做的。划重点!科研人员耗费大量心血,研究出了“十二点调平技术”,有效提升了火箭升空时的瞄准效率,通往预定轨道更加精准。

活动发射平台上还配了一个高高的“靠背”,这是脐带塔。之所以叫脐带塔,是因为从火箭被组装成型的那一刻起,直到射前几分钟,脐带塔上的各管路就与火箭相连,负责供气供电供液供信号,让火箭的状态一直在线。

正是有了这样的设计,文昌发射场具备“新三垂一远”模式。与酒泉发射场“三垂一远”的区别在于,火箭进入发射区后各连接状态不变,极大地缩短了发射区测试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测试发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

说完硬件,再来聊聊“座驾”里头的“软装”。平台内部集成了现代化机械、电控、液压、供配电、驾驶、空调、照明、环境监测、视频监视以及加注供气多个系统,功能齐全,仿佛一艘在陆地航行的“微型航母”。身处其中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科技化与人性化相互融合的理念,在保证工作人员操作便捷的同时,也集成了设备的综合能力。

大国重器,还需匠人之心守护。高大上的平台背后,是一个集细心、静心、专心于一体的工作团队。发射任务要求,当活动发射平台与发射塔对接时,终点定位误差须在厘米级。长征七号首飞时,技术员王少博一脚刹车、精准定位,平台和发射塔对接误差仅有五毫米!

除了王少博外,平台还拥有很多团队精英。有负责发令统筹的指挥员,有负责操作的驱动手,有负责运行安全的观察手,还有负责供电的配电手,工作起来可谓是节奏默契“打配合”“上中下路”同作业。

练就匠人技能,还需无休止的学习与热情。笔者了解到,守护平台的技术员们实行“一岗多人,一人多岗”,再加上“轮岗制”,他们每个人都能“独当不止一面”。

“这样既保证了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定期轮岗又能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技能。”平台的一位老技术员这样解释。

文昌发射场坐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怡人景色,但海南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气候环境对平台的维护保养带来了巨大挑战。每逢维护保养,工作人员不惧毒辣的太阳、脱落的锈渣和刺鼻的油漆,先用工具细细打磨、除锈,给平台“去角质”,再小心刷上几层不同功用的油漆。

沉着蓄力,方能一飞冲天;脚踏实地,方能一鸣惊人。文昌航天人的匠心与这台神奇“战车”一起,助力火箭通往浩瀚宇宙。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