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芯片 还有哪些技术要看别人眼色

针对之前唱衰中国的言论,近几年国内舆论有过一波“吹爆中国”,我觉得中国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客观判断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头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把有“卡脖子”危险的技术产品和目前领先甚至垄断的国家一条条列举如下,同时加上点评,具体来分析每一项目前中国的差距到底大不大:

高端显示屏OLED生产设备真空蒸镀机(日本)——中国平板显示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差距在上游核心生产设备

“液晶屏骨头”微球(日本)——中国制造技术先进,但国产原材料不纯影响微球性能

制造液晶显示器用到的ITO靶材(日本、韩国——质量不稳定、材料不过关,从实验室到量产才能突破大尺寸领域

国产大飞机用的航空钢材(美国)——还是材料问题,超强度钢纯净度不够

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关键材料(日本)——中国实验室成果达到国际水平,但量产有一致性和成本控制困难

新能源车的“心脏”锂离子电池(美国、日本、韩国)——美国强于研发设计,日本强于材料生产,中韩是第二梯队

水下机器人深海油管焊接用的高端焊接电源(北欧)——中国是全球最大焊接电源制造基地,差距在深海水下焊接设备和全数字化控制技术

海底观测 系统水下连接器(美国、德国)——事关国家安全,中国在实验样机阶段,技术研究起步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主轴承(德国、瑞典)——中国已掌握直径3米的主轴承核心技术,走出实验室仍然是材料、工艺因素制约

机械设备高端轴承钢(美国、瑞典)——中国制轴工艺已经达到先进水平,还是材料差距

航空设计软件(法国、美国)——中国与国外同时起步,国家需要出台政策鼓励国产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高质量消费级电容和电阻(日本)——短板还是材料,日本的MLCC产品可以做到1000层,中国产品在300层左右

光刻机(荷兰、日本)光刻机镜头(德国)——ASML的镜片是蔡司技术,德国祖传的磨镜手艺,抛光镜片上百年技术积淀;除了镜头,光刻机还要顶级光源和极致的机械精度(3万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

上游高端电子化学品例如LCD用光刻胶(日本)——中国能生产,关键指标不够先进拿不到订单

冷冻电镜用的透射式电镜(美国、日本)——用于基础科研领域的实验技术,中国起步很早,因市场太小连德国蔡司都放弃了

发现创新药的潜在靶点的利器iCLIP(美国)——同样是科研实验技术,2010年诞生的新技术

自研操作系统(美国)——PC、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没有国家能成功挑战美国

工业机器人算法、软件(日本、德国、瑞士)——差距在底层核心算法

自动驾驶汽车必备的激光雷达(美国)激光雷达芯片例如发射器(德国)——国产激光雷达最高40线,国外可做到64甚至128线,高分辨率芯片生产工艺不成熟

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美欧)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美国、英国)——要长期的工业实践和验证技术来支持

航空发动机的短舱(美国、法国)——安放发动机的舱室、复杂的集成系统,中国处于空白阶段

为高铁钢轨养护整形的仿形铣刀刀盘和刀片(德国、奥地利)——需要一种超硬合金材料,中国尚在学徒阶段

高端机床制造核心技术例如数控系统(德国、日本)——基础材料科学、工艺、设计上的差距;除了控制器,国产机床的丝杠、导轨、伺服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编码器等主要功能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

柴油发动机“心脏”电控柴油高压共轨系统(德国、美国和日本)——中国可以做,就是差些

高端液压装备的核心元件高压柱塞泵(美国、德国、日本)——性能指标上的差距在于材料制造

重型燃气轮机的核心技术(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材料差距例如叶片材料,原因是设备、工匠、工艺的差距;基础研究的积累差距:设计技术、核心的热端部件制造技术

高端的手机射频器件,高端滤波器、振荡器等射频元件(美国)——半导体材料差距大,中国研究做得早,量产化还是问题多:材料的一致性、电性能均匀性

工业仿生机器人触觉传感器(日本)——生产工艺,材料纯度不过关,产品的一致性比较差;国内企业大多做气体、温度等类型传感器

高速的(≥25Gbps)光芯片和电芯片(美国)——中兴通讯被制裁的用于光通讯领域的光模块,低速的(≤10Gbps)光芯片和电芯片实现了国产

高端CT机探测器(美国、荷兰、德国)——探测器制造工艺、材质都是机密,医学成像产业已经被美国专利壁垒限制

看了上述列举和分析,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下面来做一个小结:

第一个共性是,除了极少数空白,大部分中国只是造的不够好,“可以与国外产品在第三国市场公平竞争”的量产要求达不到。有些领域,总体中国已经做到了第一,但其中最高端或特殊的产品做不好。这些高端“卡脖子”技术今天被摆出来分析,说明中国制造确实成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个共性是,除了几个高端制造的皇冠,几个最复杂精密的系统,大部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材料。观察者 有过一篇文章分析这个问题:《材料学论文远超美日德,为何中国材料工业水平还不行》。有一个规律是,到了顶尖材料制造领域,某个品类,说是国家,其实全世界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掌握。

第三个共性是,顶尖制造业=顶级设计+系统集成+精密制造能力,能三者通吃,包揽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家不存在。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能吃下三者中的一到两项。比如,日本虽然在显示屏的材料上占据主导,但在整个产业上却不能战胜中国和韩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