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逐梦深蓝 我与海洋科考的200多个日夜

【演讲稿】逐梦深蓝:我与海洋科考的200多个日夜

画面中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第100次下潜遇到的险情,“蛟龙”号母船上的起吊装备突发故障,液压马达外侧爆裂,液压油喷薄而出,潜水器无法回收至母船,“蛟龙”号和三名下潜人员危在旦夕!

如果起吊装备无法恢复,就只能在海面打开舱盖救出三名下潜人员。这样的操作不仅难度大、风险高,而且“蛟龙”号将直接面临灌水、损坏,甚至丢失。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将对中国载人深潜事业造成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蛟龙”号随风浪飘荡,海况越来越差,三名下潜人员在狭小的空间内晕吐不止,头痛欲裂,心中更是充满了恐惧,每一分钟对他们来说都是煎熬。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抢修一直进行到凌晨三点多。起吊装备再次恢复“神力”,母船将“蛟龙”揽入怀中!三名下潜人员在海面上漂荡了整整12个小时之后,终于出舱!他们与科考队员紧紧相拥,眼泪夺眶而出……

这件事并没有吓退中国载人深潜团队。至今,“蛟龙”号已下潜158次,总航程8.6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危险性最高的潜航员团队从最初的2人增加至8人,其中还包括一名90后女硕士。

在海上,我一人身兼文字、摄影和视频。仅去年,我“单兵”作战完成了三条海洋科考的现场新闻,浏览量均突破百万。文字和图片稿件十多次登上《人民日 》头版,参考 道大幅加快了“蛟龙”号新母船筹建步伐。我还作为专家,参加了“蛟龙”号航次评审会。

四五千吨的科考船在码头显得雄壮挺拔,但进入茫茫大洋就像是一片树叶,显得那样渺小,人员和设备安全都要经历重重考验,这次“蛟龙”遇险只是其中的惊险故事之一。

2015年春节前,“向阳红09”船前往毛里求斯补给的途中,遭遇多个气旋夹击,风力9级,浪高6米。连续多日,大家被晃得晚上睡不着,白天没胃口。

突然一天凌晨三点多,刺耳的弃船警 响起,我猛然惊醒,发现三名室友已在慌乱地穿救生衣。我也从上铺跃下,一边穿救生衣,一边随大家赶往救生艇。刹那间,我感觉生命的尽头竟来得如此突然。值班二副在确认警 是误 后,广播进行了通知,但很多人当晚都没有再睡,静静地听着巨浪无情地拍打船体。

去年年底,我随科考船在南大西洋,突然一天傍晚停电了。这艘船是电力推进,停电不仅意味着没有了光亮,更意味着船舶失去了动力。此时,它无法主动躲避来往船只,面对大风大浪更是毫无招架之功……就这样,我们在房间默默等待了六七个小时,祈盼人船安全!

除了惊险,海上科考还有很多惊喜!去年,“科学”号在卡罗琳海山幸运地抓到了一只萌萌的深海小飞象,它摇曳着双鳍,憨态可掬,萌化了众人。这段视频在客户端“现场新闻”栏目播出后,瞬间吸引了百万人次的点击量。

这是“蛟龙”号在南海采集到的蜘蛛蟹,这是“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采集到的3吨重的硫化物……这些科考中的惊喜,对单调乏味的海上生活就像是一顿饕餮盛宴!大海,同样给了新闻人难得的静谧与专注,魅力十足,令人着迷!

为了海洋科考,有人不能在老人临走前膝下尽孝,有人错过了孩子降临的幸福时光,有人连续出海半年,家里人从来都是 喜不 忧……每一个科考队员身后都有一个牵挂他(她)的家庭。每当我出海前,妻子都会流露出不舍和担心,有时一个月都无法与她通话联系,只能发个邮件 平安。

中国深度、中国创造、中国发现、中国壮举,他们的拼搏定会让世界对中国的海洋发展成就刮目相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