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出兵30万,26万血洒疆场,55万民夫修机场,托举战机起飞

1937年11月,重庆成为陪都。艰难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后方时期”。四川,成了“抗战大后方”。

在整个抗战中,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川人可谓从不负国:有30万四川儿郎出川抗战,26万人血洒疆场,300万壮丁开赴前线。在后方,四川民众勒紧裤腰带,加紧耕作、生产、建设,为前线贡献力量。根据统计,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负担了战时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其中,修筑机场和公路的民众做出了重要贡献。

壮士出川,为国而战

1937年至1944年5月,有90万四川民工参与战时工程建设,其中包括33处飞机场。最著名的包括凤凰山机场、双流机场、广汉机场、温江黄田坝机场等。仅1943年12月至1944年5月,半年时间里全川有55万余民工投身军用机场修筑,时间紧,任务重,艰苦程度不亚于战场。

那么,为何要在四川地区大修机场呢?这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紧密相关。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大量军备物资援华,其中包括不少飞机。为了让美国飞机能够从四川起飞,轰炸沦陷区和日本本土,重庆方面决定自成都一带划定区域,修建一批轰炸机、战斗机机场。

当年12月,四川在成都召开29个县长参加的紧急会议,宣布在成都一带修建4个轰炸机机场,扩建、新建5个战斗机机场。这29个县要组织55万名民夫完成这项任务,所有修建任务必须在次年5月底以前竣工。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作为我国大后方,为军工产业做出重大贡献

如今的双流机场示意图,其前身凝聚着万万千千民夫的血汗

在下达工程任务后的数天内,数万名民工推着架子车以及川西特有的“鸡公车”,背着简陋的行李,挑着撮箕箩筐,如一股股洪流涌向各个工地。其中,拖家带口者不在少数。1944年的春节,这些民工便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在美军支援的飞机中,最先进的莫过于绰号“超级空中堡垒”的B-29远程重型轰炸机。它能以500公里的时速,在上万米高空携带近4吨的航弹飞行6000公里。为了能让“超级空中堡垒”起飞,对机场的要求非常高,主跑道长度必须达到2600米,宽60米,厚1米,建设工序多,任务十分艰巨。

要修建B-29的机场,首先要将预定场地挖土见底,经多次碾压,用富有黏性的黄泥搅拌调浆,与鹅卵石河沙混并,分层液压,厚4公分。其次用大鹅卵石直立排于路基,分三层:第一层为大鹅卵石,二、三层同上,每层都必须灌上富有黏性的黄泥浆,厚5公分;最后以碎石、河沙、水泥混合搅匀,层层浇铸滚轧,厚1厘米。

由于缺乏机械设备,民工们使用的碾压工具十分简陋:几吨乃至十几吨重的水泥滚,在两段套上竹牵绳,数百名民工拉着碾压,使地基结实。由于民工对拉水泥滚子技术掌握不一,常发生滚子压死人的事故。就拿修桑园机场来说,曾经发生一起压死13名民工的事故。

除此之外,航空燃料仓库、弹药库、飞机库、塔台,发动机整备所、营房……一切军用、生活设施都得一应俱全。

修筑双流机场的四川民工

四川地区的“鸡公车”,至今民间仍在使用。当年修筑机场所需的工程原料如鹅卵石、沙石等,就是靠这种简陋的工具一躺躺运来

在繁重而紧急的施工中,四川民夫经受了今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每名劳工每日工作时长达12小时。食,往往吃最简单的食物;住,只有漏雨漏风的工棚;医,许多人因劳累、受伤、营养不良而患病、死亡。光一个简阳县,就有数百人在施工中死亡。

即便如此,四川民夫任劳任怨,用磨满老茧的双手以及最原始简陋的工具,用半年时间修建了机场,供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起飞。

1944年6月16日,首批B-29轰炸机群自成都周边机场起飞,轰炸日本的钢铁中心——八幡市。这是美军军机首次自中国机场空袭日本,也是当时往返最远的轰炸行动。

可以说,是四川民工托举这些战机,对日本进行了有力的轰炸。川人的功绩伟哉!

自四川机场升空,准备轰炸日本的美军B-29轰炸机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