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的北片是工业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这里总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昼夜交替改变了时间,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但它永远无法改变,在机器之间穿行的那些人。
王勇就是那些人中的一个,翻阅他45年的人生轨迹,走过他25年的工作路径,你会看到他交给人生和事业的成绩单。技术革新项目达百余项,环保治理项目20余项,为陕西中汇煤化有限公司节约2000余万元。获得“韩城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职工创新创业优秀人物”等荣誉。2019年,他摘得人生中第一个“王者荣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中国工人的最高奖项之一。
熟悉王勇的人或许会说:“王勇天生就是一个好技工。”但见到王勇之后,你会知道“天生的”也有“后天因素”。
小时候,他这种“天生的”特长就初现端倪,父母说他的手就是为了拆卸、安装零件,别人家的小孩玩枪耍棍、捏泥巴、滚铁环,而他却对家里一切有零件的东西情有独钟,闲来没事,他会把家里的电器、门锁等拆下来,然后再一一装上去。“家里有个新玩意,我就想看看它们的内部构造,还好都能‘完璧归赵’,要不以后就拆不成了。”
11月30日早上,按惯例,此时中汇煤化正在检修,作为机修班的“掌舵人”,王勇不会闲下来,哪里有检修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穿过厂区的犄角旮旯,他开始第一次巡检。他把手中的测振仪点向机器,然后躬身查看,这姿势和拿着听诊器,在探听病人胸腔的医生极为相似。“我们和医生一样,都是‘救死扶伤’的人。只不过医生的病人会说出症状,我们的‘病人’说不出来。医生用‘望闻问切’,我们却不能问。所以就要更细一点,更严一点。”
王勇今年45岁,过了“四十而不惑”,将近“五十而知天命”,王勇却一直在解除迷惑,追求完美。他每天都在琢磨机器,想把每件设备改善得更完美。“这样能让工友干净一点,工作强度低一点。也能给老板省钱,节约资本。”他将提门机构改为全液压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他通过对传动方式结构的研究及受力量的计算,调整主轴的受力点,解决捣固侧装煤车大链主动轴频繁断裂的故障;他设计完成焦炉加装高压氨水喷洒系统,将荒煤气及烟尘吸入集气管内,避免荒煤气从机侧装煤口溢出;他自制更换集气管旋塞阀盘根专用工具,解决旋塞阀发生泄露时,须停机、泄压才能更换旋塞阀盘根的问题……每次技改成功,他都喜笑颜开,破天荒地和大家聊一聊。下班后他会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等待妻子的赞誉。可在设计完成脱硫废液真空蒸馏器时,他没有喜悦,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告诉身边人,只是撂下手中的工具,望着改造好的设备长舒一口气,这口气就像舱石一样压得他胸腔难受。这是他费时最久、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次设备改造。一年间,设备反复出故障,每次想到有缺陷的设计,他都辗转难眠。“总是花老板的钱,却不能完美解决。老板虽然不说,但我心里憋得慌。由于设计不完美,工友不仅会多流汗,还会白流汗。因为入炉煤水分得不到保证,煤饼容易坍塌,设备受到腐蚀,工友还得维护。”
王勇不善言谈,但却善于思、敏于行。他喜欢动手,每天沉浸在设备器械革新和繁琐的零件上。下班后,他总是想那些设备能不能再改改,一直想到睡着。“我喜欢自己动手,这样就知道深浅,也知道设备的毛病。”除了自己动手,他还逼着别人动手,鼓励手下的人去机器中摸索。“实战过的技术更有效。”他的示范和“逼迫”,培养出一大批独当一面、技术过硬的骨干人才。
生硬的线条,轰鸣的机器,愈显工厂的枯燥和乏味。但王勇却喜欢这里,他每天能在工厂呆十四五个小时。经常有人问他的母亲:“最近咋不见你家王勇呢?”“‘卖’给工厂了。”母亲开玩笑。王勇把工作装在心里,只要一来电话,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工作之余,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第一时间把所需材料准备到位,确保检修顺利进行。然而,家里的壁挂炉坏了,他却一拖再拖,拖到家人对他怒目相视。用王勇的话说“公司的活不能拖,关乎生产。”
人生无论多么平凡,总会面临选择。平凡人的选择往往会更纠结。33岁那年,王勇就职的第一个厂子破产,父亲托人在龙钢公司给他找了活。“要么离开机器,成为国企员工。但我离不开机器,我喜欢给他们‘治病’,思来想去,我选择去中汇煤化。我给父亲说,在中汇我能干我想干的,把我的特长发挥出来。”于是,在这里,他把自己交给了“一生所爱”。王勇有一本维修日志,从1996年打开就再也没合过,上边就像医生的处方一样,记载着机器的“病症”和他开出的“药方”。不懂就学,学会就记上心得。闲暇时拿出来温故知新,最后练就精湛的技艺。11年来,经他维修过的设备,正常率达到99%。
王勇追求完美,就像 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我知道自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稍有一丝不如意,心情就会随之沉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