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工程院油田化学专家邓明坚和清河采油厂工艺所副所长钱勇,正在对前期开展的压裂酸化措施工艺进行回顾性评价,他们联合攻关滩Ⅱ块压裂降本技术研究,已在多口井使用,单井节约费用10万元,效果较好。
采油气工程联盟集智聚力作用凸显。为解决采油气工程领域相关课题立项难度较大、研究力量分散等难题,油田成立采油气工程技术专家联盟,跨单位、跨领域集合优秀技术人才,聚焦生产急需、技术瓶颈问题,以短平快的方式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聚焦现场,立项攻关29个项目
从侧重理论难立项到聚焦现场,这是采油气工程联盟运行后,江汉采油厂技术监督站站长洪伟的直观感受。
以油管生锈为例,由于江汉平原空气湿度大,油管经过清洗、试压合格后,放在管架上1-2天后油管内壁会生锈脱皮,可能造成工序返工或油井免修期缩短等问题。“每年试压管需求量多,油管生锈对实际生产影响较大,但由于试压油管防腐研究项目小,更侧重于生产现场技术革新,很难像偏重理论研究的科研项目那样容易立项。”洪伟感慨道。
如今,试压油管防腐技术研究项目不仅成为攻关课题,还取得实质性进展。联盟专家们找出影响油管锈蚀的原因,通过防锈剂优选、室内和现场评价实验,将试压油管周转周期提高到4天,预计全年可节约作业费用上百万元。
立足现场难题正是采油气工程联盟的特点。“主要是针对采油气工程领域急需解决的各类难题,不再拘泥于科研立项程序,以更加务实的运行模式,攻关现场难题。”工程技术管理部副经理王大江介绍,前期,他们牵头与各生产单位、工程院、采服中心等单位进行交流和对接,筛选合并后,今年主要针对7大类型29个项目进行攻关,包括油井延长免修期、高效快速修井、水井长效注水、油井高效开采等系列技术。
打破壁垒,发挥专家集聚效应
“以前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单位的技术专家合作,遇到技术难题,要么一个人琢磨,要么组织单位内部技术人员联合攻关。”采服中心井下作业首席专家王军表示。因为这种限制,涉及多个单位、多个流程的技术攻关进度大大受阻,而采油气工程技术专家联盟则提供了新方式。
据王军介绍,在“电缆+快速作业技术”项目中,来自采服中心、工程院、江汉采油厂3家单位共6名作业、采油、测试专家联合攻关。“工程院专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我们负责现场实操,采油厂协调井位进行试验,定期碰头,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想对策。”王军说道。近日,该项目井下油管穿孔器地面模拟实验圆满成功,可以解决部分油水井作业时效低、环保隐患等难题。
采油气工程联盟创新管理方式,打破厂际(院)壁垒、专业壁垒及流程壁垒,整合油田采油气领域专家资源,实现跨单位联合、跨领域合作。专家更侧重于业务能力强、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并实行“唯才是举、宽进宽出”的动态管理办法,目前共有各级专家130名。
“每个项目至少两个单位参与,涉及多个专业,有问题一起沟通协调。”王大江说,从“各自为政”到同开“诸葛会”,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攻关进度,快速解决生产难题,专家还能互相学习取经,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找准方向,短平快解决生产难题
6月5日,在坪北油田P9平台,技术人员使用新的投捞工具,成功完成P54-96井投捞作业。从立项到现场实验仅用半年,斜井分注投捞技术项目进展速度惊人。
由于坪北油田是丛式井场,油井全部是斜井,分注投捞难度大。针对这一难点,成立斜井分注投捞技术项目组,工程院和坪北经理部集合十几名专家进行联盟攻关。“大家经常碰头,一起找投捞器下不去、抓不住、捞不上来的根源,通过洗井,优化管柱和投捞工具,成功解决投捞难题。”负责该项目的工程院坪北工程所主任王晓龙介绍道。目前,该技术累计实施投捞66井次,成功61井次,成功率92.4%,提升19.9%。
用短平快的方式切实解决一批采油气工程难题是工程联盟的目的和效果。专家联盟对准生产一线“痛点”,通过整合研究力量、争取资金支持等方式,高效解决工程难题。截至目前,已有1个课题全部进入现场实施,14个课题部分进入现场,通过攻关初步解决一批生产技术难题。
大修转小修技术研究项目中,油田专家陈潜兵、采服中心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林时果等多名专家集中会诊后,快速提出井下震动解卡解决方式,目前已在马斜821井进行试验,在常规打捞活动解卡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液压加速器和液压震击器工艺,一次成功解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