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机修钳工,却能让价值数千万的进口设备起死回生;他中专毕业,却干出了博士生的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2项发明专利;22年间,他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他就是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刘云清。
“设备名医”妙手回春
2010年9月的一天晚上,睡梦中的刘云清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原来是公司一台日本OKUMA卧式加工中心突发故障,导致一批出口订单生产中断。
当时距离约定的交货时间仅剩不到20个小时。刘云清经过仔细检查,仅用了2个多小时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线路板出现了故障。经过仔细研究,他大胆提出了对线路板进行改造的维修方案,巧妙地通过跳线的方法,把故障屏蔽掉。改造涉及5块线路板、300余条线路、3万多个元器件,难度非常之大。
两个半小时后,线路板终于改造完成。当按下开机键的那一刹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顺利开机,一切正常!最终,赶在规定时间之前按时交货。
设备维修,旁人看起来似乎普普通通。而在刘云清看来,却像雕琢一件件艺术品。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一名机修钳工,跟着老师傅学习维修数控机床。
同外国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20多年间,他每天晚上都会到车间转转,琢磨机器的构造,思考维修中的难题。刘云清从一个个微小的零件修起,日积月累,逐步掌握修理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各方面故障的技能。他在与机器在长期相处中达成“特殊默契”:当行走在车间,他总能从轰鸣声中听出哪一台可能不对劲“生病了”,并找出“病灶”。
“技改大王”自主创新
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代表江苏省参与2017国际创新创业展会
“我赶上国内高铁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接触了数百台国内外最先进的数控设备,积累了大量的维修经验,为之后的研发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3年,由于欧美等国技术垄断,作为蜗轮增压器关键工序设备的数控珩磨机只能依赖进口。当时刘云清就想,为什么不能自己研发一台国产数控珩磨机呢?
江苏省工会主席邢春宁带队考察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
说干就干,经过近一年的挑灯夜战、潜心研究和数千次的反复试验,他和项目组成员成功研制出新型数控珩磨机,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且生产的产品更符合中国机车客户的要求。目前,数控珩磨机的开发已进行到第四代,累计为公司节约设备采购费用近千万元,创造产值近亿元。
“在我眼里,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创新。”刘云清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20多项重点攻关项目,包括整机功率提高30%的HM系列高速数控珩磨机、节能30%的新型节能免维护液压系统等,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专利17项,节约设备费用4200余万元,创造产值1.5亿元。
“只有爱自己的工作,努力想把工作做好,做得更好,才会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在刘云清看来,自己从一名普通维修工到“技改大王”,再到研发设备及系统的成功转身,只因为全身心投入,水到渠成而已。
“工人师傅”甘为人梯
刘云清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时任省委书记罗志军亲自为他颁奖
从维修工到首席技师,刘云清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但他还是喜欢别人喊他“刘工”,因为“这是对一名技术工人最高的褒奖”。
2015年,公司为刘云清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配备10多名技术骨干,专门从事研发工作。在他的徒弟中,不乏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在徒弟黄彬眼中,刘工是个“矫情”的人。哪怕是一颗螺丝,刘工都会细致地根据具体工况、使用环境、实际用途和要达到的要求去选择螺芽,细芽、中芽、粗芽,那可都是不一样的。
在中车戚墅堰所的生产车间,一台全智能控制机器人高压清洗机正在忙着清理各种零部件。在高压水柱的冲刷下,一个油泵壳不到一百秒就“洗完了澡”,表面残留的杂质颗粒最大不超过0.2毫米,总重不超过2毫克。刘云清说,这是他和徒弟们在工作室“鼓捣”出的杰作。
在工作中,刘云清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人,先后培养20余名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其中高级技师1名、技师7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