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韩利萍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数控铣工,到站在了“聚光灯”下;从“大国工匠”到党的十九大代表;从斩获“中华技能大奖”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一名平凡女性,近两年来,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清华装备公司)数控铣工韩利萍的名字在古城大地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外在的名声或者说身份的“转变”,韩利萍说自己还没适应过来。但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韩利萍身边的朋友比自己还要激动;每一次获得荣誉,韩利萍的亲人比自己还感觉荣耀。因为,韩利萍用自己刻苦钻研的追梦之旅,阐释着“大国工匠”的涵义,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展示着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韩利萍出生于一个航天家庭,从小在清华装备公司的家属院长大。
“从小听到的就是和航天有关的故事。大人们上班热火朝天忙生产,下班后不辞辛苦捡砖头盖厂房,为了给生产发射平台的工友们吃得好点,大家能好几天吃粗粮,只为省下一点钱来兑换一顿肉。”韩利萍说,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有一种信念——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工业,使中国居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父辈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韩利萍,并使一颗致力于航天事业的种子悄悄生根发芽。
1991年,韩利萍高中毕业后进入清华装备公司,当了一名铣工,成了一名真正的航天人。
“想要掌握铣削这项技能,练就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本领,加工出合格的航天产品,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不断下苦功夫。”韩利萍的师父张建国也是一名老劳模,在韩利萍上班的第一天就给她敲响了警钟。
由于基础差,韩利萍常常因为看不懂图纸把工件加工 废,因此没少挨师傅的骂。
“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一个工件加工 废了,师父气呼呼地拎起工件直接就扔到了一边,生气地说‘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别说是我的徒弟,我丢不起这个人!’”看着师傅生气的样子,韩利萍满脸通红哭了起来。
直到后来,师傅在工作中将很多航天工程因为细节失误导致惨痛失败的案例讲给韩利萍听时,她终于明白“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含义。
从此,韩利萍更加刻苦钻研技术。甚至在家里做饭时,拿着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直观消化理解图纸。
就是靠着这样的台下苦练和“毫厘”不舍的执着,韩利萍慢慢地成长了起来。如今,她已成长为一名航天企业为数不多的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1999年,韩利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操作工。当时数控机床在国内刚刚起步,专业教材很难找。 一本大隈系统编程书在白天大家都争着看,韩利萍就晚上借回家,不眠不休将250多页的书一字不落抄下来。每次去北京去差,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一头钻进专业书店,呆到人家下班清场。从逐字逐句写指令代码到宏程序应用再到系统变量开发,韩利萍一层层地揭开了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百分之一毫米的丝和千分之一毫米的微米是韩利萍心中的尺寸。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活动发射平台重1800余吨,有两个篮球场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之间,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3。
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甚至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小孔、深孔、斜孔先行”“先粗后精”的加工顺序原则、切削参数的合理匹配等全套工艺参数是韩利萍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儿”。
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刀痕,她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零件切削过程中的微变形量,及时进行修正补偿,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凭着这些“绝活”,韩利萍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近两年来,韩利萍先后完成500多个品种、60多个令号生产任务,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
一路走来,韩利萍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国家重点工程的地面发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和研制生产任务。以韩利萍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成为了工厂“攻坚克难的基地、技术交流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成功申 并获得11项国家专利,被全总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通讯员:张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