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老大桥打捞的第一天,黄山市气温攀过35摄氏度,风也温热。唯独刚从水里出来的石构件,大大小小的,平铺在地上,有的还带青苔,尚存丝丝凉意。老大桥有正经名字,叫镇海桥。不过,因为它484岁的年纪,也为了和近些年江面上新修的桥区别开,当地人一说起来,就叫“老大桥”。称呼里饱含情感,是黄山人对这座桥厚重的依赖。但在今年7月7日,多日暴雨,老大桥没能挺过连续冲刷,那天早上,破碎成零零散散的石料,瘫倒在江水里。1个月后,老大桥构件打捞工作正式开启。桥头两边的路都封了,人们站在江岸上,站在相距300米的新桥上,远远望着,盼着老大桥重生的那天。
远远望着老大桥的断壁残垣,水天一色。 巩持平 摄
既要捞得上来,又不能二次破坏
最终确定用夹石器打捞石构件的办法。 巩持平 摄8月10日早上,下游开闸放水。现在,在老大桥打捞现场,河变了模样。挖掘机进场,挖开河床,形成通路,让水流下去;自卸货车载了河床的砂石,还带着湿漉漉的水汽,一路倒开,到便道尽头卸货;推土机再碾轧过,变得平整——河面上渐渐延伸出两条便道,一条紧邻河岸,一条横切江面,从岸边通往老大桥。岸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在码放区排起长队,它们大多来自铺设便道的前序打捞。这些石块并不全是老大桥的石构件,旧的石块手工凿痕明显,表面存在粉化,有的还在洪水中添了新的裂缝或断口。它们刚从水里出来,泡久了的已长出薄薄一层青苔,静候重生。
老大桥打捞现场,正在沿江岸铺设便道。 巩持平 摄
人们远远望着,说着老大桥的故事
桥头两边的路都封了,人们站在江岸上,站在相距300米的新桥上,远远望着,说起自己和老大桥的故事。“明朝时候,隆阜戴时亮嫁女,独资造了这个桥,被水毁了。后来程子谦捐资接着造,两年建成。通行17年后,又被水毁,他留下了名言:桥不固,我之过也。程子谦病殁,儿子程岳接着造。”在黄山,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桥台下已悬空,有二次坍塌的风险。 巩持平 摄
消息迅速传开,不少人淌眼泪。“老大桥怎么会倒呢?”他们都说,1996年的大水,比今年看起来更凶猛,水漫进一楼居民家里,漫过胸口,上游百来个竹筏都被冲下来了,堆在桥墩下,老大桥没倒。今年上半年,再去桥洞下钓鱼,有人发现桥墩内里已经空了,但下雨天去躲雨,桥面紧实得很,丝毫不漏,老大桥也不倒。近500年的岁月里,老大桥也经历过几次修缮,不过,都是民间自发募捐,重修重建,有段时间,每个从浙江下游回来的船家都要带上两块青石板,铺在桥面上。这次,政府组织重修,虽不能完全复刻老大桥昔日风采,但人们依旧期待着。毕竟,老大桥在那里,就是传承和风格。
题图:老大桥倒在水中,破碎成孤零零的石料,唯留下一个桥墩。一条便道横切江面,延伸至老大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