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一零一中学举行。在活动现场,学生们在消防员指导下体验救援工具
“十指紧扣,手掌向下,手臂伸直”“腰部发力,使用全身力量”……在专题活动区,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另一边,志愿者重点讲解了学校火灾防范知识,并演示实用有效的自救技能,包括急救包扎、使用充气担架、迅速灭火。
而在市地震局主题展区,通过装备设备展示、互动体验项目,学生们边玩边学防震减灾知识。不少中小学生戴上VR互动体验设备,按指导人员的要求做着各种动作。“地震现场真吓人。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发生地震大家要往空旷的地方跑。”感受了一把地震的“惊心动魄”,孩子才对老师的提醒有了真正理解。
消防实训区则成了一片以消防实践为主的学、练、考互动体验区。听完消防员的讲解和介绍,学生们拿起液压钳,尝试起多功能液压钳夹乒乓球。“叔叔,做这个训练有什么用吗?”有学生好奇地问道。“这种训练有助于我们熟练掌握器械操作技巧,救援时减轻障碍物对被困者的伤害。”消防员耐心解释。还有的学生在消防员的帮助下,戴上了消防头盔,穿上重达几十斤的消防服,体验了消防员灭火战斗的辛苦。
活动现场还有4个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互动体验游戏。游戏以地震知识及应急技能为内容,加入了乐高、卡通玩偶等具有童趣的元素,20组家庭成功闯关智慧逃生、爱心援助、勇气挑战、信念之旅等四个游戏。“这组游戏将传播安全知识与互动娱乐有机结合,通过情景代入,希望让孩子们加深印象,学会正视灾害事故,掌握灾害环境或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技能。”工作人员介绍。
昨天,全市还召开了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就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播下平安的种子。而抓早抓小是保障安全的最佳途径。”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树森表示,通过公共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基本做到“三懂”“三会”。“三懂”即懂得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性,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懂得各种危险危害形成原因,注意了解各种安全事项的细节;懂得各种危险危害的防范方法和避害技巧,积极开展安全宣传。“三会”即学会 警方法、学会预防危险、学会自护自救方法。
相关:
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
本 讯 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法……这些生活中利用率颇高的急救技能,会用的人却没有几个。昨天,北京急救中心和北京120海淀分中心等单位特别推出急救科普宣传活动,并邀请公众参与。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活动当天,在北京当代商城五层的“急救科普大讲堂”内,120急救导师现场讲解、演示如何正确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CPR)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并邀请公众上台,亲身体验技能操作。
目前,社会公众对于急救科普的兴趣度非常高,但多数人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一些简单了解过急救常识的人也会存在动作不标准或判断病情不准确的情况。而救命“神器”AED虽然很多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但绝大多数公众坦言“不会用”“不敢用”。
事实上,急救有三个经典的关键时间点。急救专业人员介绍,一是钻石4分钟,即心脏停止后大脑皮层能够耐受的存活时间只有4分钟,之后便开始不可逆的死亡进程。所以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必须由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即刻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二是白金10分钟:突发创伤和危重病时,如果能够在10钟内对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现场救助,就能明显地减少死亡,避免伤残。三是黄金时段:危重创伤和疾病,要争取在有效时间内送到有手术或特殊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们每年都会面向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北京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姜丽透露,2018年,本市针对公众开展的急救培训共覆盖6万人,约有5000人取得了初级急救证。“尽管如此,目前北京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这个数字还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在市民中扩大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
姜丽表示,目前本市已经建立起一套急救培训 络,主要依托于北京急救中心及下属分中心,还有本市的各大医院开展,今年计划对20万名市民进行急救培训。
据悉,本市现已建立北京急救科技馆、设立“急救开放日”、开展“急救科普大讲堂”等公益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急救知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