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机械厂始建于1965年,军工代号487,联络信箱万县003号,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生产轮船、军舰的零部件,职工大部分来自上海和武汉,其中上海的居多。武江机械厂的职工大部分是上海人,语言、生活习惯都沿自上海,当地人戏称这里的生活区是上海插在万县的小飞地。
厂区分有生活区和生产区,遵照中央提出“靠山、隐蔽、分散”的建厂要求,厂房都比较隐蔽,肉眼看感觉不到是一家工厂。选址时考察小组还请来驻军航空兵在上空盘旋一圈,确保选址的隐蔽性。考察队来到万县后为了绝对的保密,还秘密邀请石马公社(李河镇)的村民做向导,在山里转悠好几天,时而上山时而穿山林而是趟小河,经过大半个月的时间才最终确定厂址。
厂区相当的庞大,生活区内不仅有职工楼,还有商店、职工医院、大礼堂、电影院、子弟学校、技校、食堂、澡堂等配套设施。武江机械厂是军工系统,安保工作由现役军人负责,并划定特定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若不听劝阻强行进入警戒线内,极有可能就地处理。曾经有几个后生小子出于好奇,偷偷进入警戒线内被巡逻士兵逮着,因为年纪太小,只能交由地方公安局处理,要是年纪大点的可能被关押起来。
武江机械厂有专线物资供应链,相比于地方相对较丰富,比如跟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物资。70年代农村人还使用皂果洗衣服,厂里面的职工使用的是肥皂,村民洗澡用毛巾擦几下,厂里的职工用的是香皂。职工偶尔出来逛街,跟人家擦肩而过时都能闻到身上的香味,那时候我们还小,闻到香皂还以为是好吃的食物。他们放屁有香皂的味道罩着,一点臭味都闻不到,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职工连放屁都香。
记忆最深刻的是伙食团释放出来的香味,馒头、大米、炒菜、还有肉味,吸引力极强的味道能飘到五里开外。小时候经常家里断粮,尽管不会饿着肚子,但是吃的东西实在是难咽,肚子都是在半饱的状态下坚持两个月。家住工厂附近的孩子,都喜欢结伴到工厂的墙角边,闻着伙食团散发出来的香味,一边闻着一边幻想着,仿佛闻到肉味能填饱肚子一样。
武江机械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都有,当年还有成文的规定,父母是工人子女也是工人。父母退休后子女可以顶替父母的岗位,职工子女从来都不愁就业问题。职工子女童年的任务就是读书,读得好的可以上高中考大学,读不好的就读技校,毕业后直接进厂接替父母的岗位。
80年代后国际环境转缓,武江机械厂转型为半军半民企业,除了保留军工生产线外转产潜水装备、呼吸器、船舶配套设备、升降机、液压钻机等民品。90年代后苏联解体和中美关系降温等原因,以备战为指导的建设方针已不符合当下国情,国务院对三线产业进行调整,同时隐藏在山里的工厂转产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营运成本高的原因,允许部分三线厂搬迁至有利于发展的区域。
1993年,江云机械厂、永平机械厂、武江机械厂合并组建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并于同年整体搬迁至江北县冉家坝,也就是现在的渝北区冉家坝。不知是厂领导有远见,还是闻到重庆要直辖的消息,江北县的冉家坝当时还是比较偏僻的地方,现在都成闹市区了。华渝电气总厂搬到重庆后已经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留守万县的部分在2000年破产。
留守万县的武江机械厂破产后,部分留守职工回到华渝总部,部分直接下岗。由于交通不便,难以二次利用,厂房一直处在闲置状态。生活区目前仍然有人居住,但居住的都是老年人,很多宿舍楼大部分出现自然坍塌。武江机械厂搬走时没有将遗留资产移交地方,旧厂区产权仍旧归华渝所有,地方职能部门也不好去管理。不过听说武江机械厂旧址已经移交李河镇,最近正在加以保护,打造三线文化园,将来怎么样值得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