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英雄“谢尔曼”(3)

“谢尔曼”BARV的出现

霍伯特是一位对装甲技术兵器有着足够敏感性的人物,在看到迪耶普滩头的惨状后,这位经验老道的“廉颇”,很快领悟到BARV应该用来干些什么,主要用于在登陆作战中伴随两栖机械化部队行动,在滩头和阵前清除障碍,保障两栖作战车辆突击上陆;构筑临时卸载码头进出路,保障后续部队迅速卸载上陆;也可用于保障登陆部队纵深攻击,扩大和巩固登陆场。突击上陆阶段,主要用于在滩头和阵前障碍区中清除三角锥等非爆炸性障碍物,填平弹坑及防坦克壕,对爆破后的阻绝墙扩豁,为后续车辆开辟通路;扩大和巩固登陆阶段,主要是清除残存障碍物、平整场地及道路,构筑临时卸载码头进出路;抢修、抢构野战工事。显然,这样的一种认识,从一开始就将BARV与当时现有的几种AVRE(皇家工兵战斗车)区分开来。而在具体的技术措施上,霍伯特认为这种车辆的设计要着眼于三点:一是要具有足够的装甲防护性能,能在敌火下实施作业;二是发动机剩余功率要大,满足滩头环境的机动性需求;三是车辆的涉水能力要强,有能力在1~3米深的海水中正常运行,全车要进行细致的密封处理。

前文说过,霍伯特将军是一位敢想更敢干的装甲兵军官,也许对BARV的认识只是“模糊”和“粗浅”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设想从纸面变为现实。不过,摆在霍伯特面前的首要一个问题,在于要为BARV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底盘。从宽泛的角度来看,霍伯特的选择似乎相当多,当时英军装甲部队战斗序列中的坦克型号多达十几种,每一种都可为霍伯特改装BARV所用。然而,如果将BARV的诸多条条框框加诸于上,事情就是两样了。举例来说,当时英军普遍用于改装AVRE的“丘吉尔”步兵坦克装甲厚重、体形庞大,是个非常有潜力的改装平台。霍伯特第79装甲师的“点子大王”们,也的确为“丘吉尔”底盘安排了各种角色,从AVRE到喷火坦克、装甲扫雷车、装甲架桥车不一而足。然而,如果照方抓药,将“丘吉尔”底盘用于BARV却未必合适。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BARV要求动力强劲,而“丘吉尔”单位功率低得可怜,即便在路况良好的平地上,也只能以不到25千米/小时的速度慢慢“蠕动”(毕竟是所谓的“步兵坦克”);更何况,迪耶普登陆战的经验表明,这种40吨的怪物在松软的滩头上完全是一个自顾不暇的“可怜虫”,很难想像它还有余力救别人于水火之中。

如果抛开笨重的“丘吉尔”,对BARV来讲,“十字军”系列巡洋坦克未尝不是可以考虑的改装对象。一方面,曾经在北非战场上广泛使用的“十字军战士”巡洋坦克,到1943年中期已经转为二线装备,将这批数量颇为可观的底盘转作它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废物利用”方式(“十字军战士”巡洋坦克Ⅰ、Ⅱ、Ⅲ型三种型号的总生产量达5300辆);另一方面,就自身的技术性能而言,由于“纳菲尔德-自由”V型12缸液冷航空发动机,以及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采用,将“十字军战士”发展为某种“勤务车辆”,可能比其巡洋坦克的本职更为合适。要知道,作为一种航空发动机,“纳菲尔德-自由”V型12缸液冷发动机,具有功率大重量轻的先天特点,在用于“十字军战士”作为坦克发动机后,虽然最大功率由400马力调到340马力,但即使如此,整车的单位功率也达到了17.3马力/吨,坦克的最大速度达到64千米/小时,在二战前期的坦克中名列前茅,成为“十字军战士”坦克具有充沛动力的保证(顺便提及的是,苏联BT-2、BT-5快速坦克的早期型号采用的同样是“纳菲尔德-自由”发动机)。

进一步来讲,与T-34的情况类似,划时代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为“十字军战士”增色不少,再经过英国人加装筒式液压减震器的改进,更为“十字军战士”底盘拥有出类拔萃的越野机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具备良好的柔软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了野外高速行驶时的地形适应性外,还解决了因没有减振器而导致振动增大的问题,具备成为一个稳定的作业平台的潜力。显然,对BARV来说,“十字军战士”的履带式底盘似乎比“丘吉尔”更有吸引力。然而遗憾的是,在霍伯特将军眼中,选择“十字军战士”作为改装为BARV的改装对象,却是一个最糟糕不过的主意。要知道,导致“十字军战士”退役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装甲防护过于薄弱,正面厚23~32毫米,侧面厚14~19毫米,这样的一种装甲水平很难想象能在战场环境极端恶劣的滩头生存下来,而BARV所强调的,首要一点就是“足够的装甲防护性能,能在敌火下实施作业”。于是,作为BARV改装对象的备选,“十字军战士”被淘汰出局并不令人意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