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一支装备有主战坦克和装甲战车的现代化陆军,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保障车辆,才能使部队的战斗力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中型坦克抢救车,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要的保障装备,主要用于对淤陷和损伤的中型坦克实施拖救、牵引后送及协助野战抢修和土工作业的车辆,实现了平战结合、救修一体、同步机动、伴随保障,堪称战场救助的“多面手”。
战场抢救车是重要的保障装备。
拖救淤陷装备“轻而易举”
3月底,塞外腹地演兵场上战车呼啸,浓烟蔽日,中部战区陆军某机步旅组织的野战装备保障演练激战正酣。突然,一辆某新型步战车遭“敌”火力猛烈袭击后,在转入深坑隐蔽时造成履带断裂,无法移动。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抢修分队驾驶坦克抢救车迅速实施战地拖救和抢修。
“这台可载5名乘员的坦克抢救车,可凭借其特殊的技术性能和设备装具,完成野战条件下淤陷、损坏、故障的坦克装甲车辆的拖救和维修,使其迅速恢复完好状态,也可将战损装备牵引至后方进行修复。”该旅保障部领导介绍说。
原来,坦克抢救车上装有一套完备的拖绳装置,它是一辅助小绞盘,用于配合主绞盘工作,可以实现绞盘机械化放绳,代替人工拖绳,减轻作业人员体力劳动,提高作业效率。
这套装置还能及时根据保障需求,携带器材和维修工具,将战伤坦克等装甲车辆拖至隐蔽地点,快速进行抢修,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据该旅修理一连牵引班班长曾先俊介绍,抢救车拖拉淤陷装备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正是依赖于拖绳装置。
起吊故障装备“易如反掌”
未来战场上,能否及时精准地实施装备抢修,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砝码。被官兵称作“修理大拿”的士官孙勇讲了一个事例。前些年,坦克抢救车未列装前,每次演习出现装备“战损”的情况时,都是由几名修理工组成的战地抢修小分队,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进行现地抢修。
然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火力毁伤威力大、射程远,原来冒死进行现场抢修的做法,看似忠勇无畏,实则已无法适应战场形势的需要。如今,有了坦克抢救车,不仅能够对装甲车辆的受损零部件进行现场起吊后转移至安全地带进行抢修,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率。
去年,在上级组织的实兵对抗演练中,某新型坦克正向“蓝军”阵地前沿发起攻击之时,导调组紧急叫停:陷入泥潭的坦克发动机损坏,请求迅速处置。受令后,官兵驾驶坦克抢救车及时赶到。随着车辆慢慢给油,起重臂像一支强劲有力的“臂膀”缓缓伸出,将损坏的发动机吊出泥潭后进行紧急抢修。不久,步兵分队与成功修复的坦克协同向“蓝军”防御地域发起猛烈攻击并快速推进,很快对“蓝军”形成分割包围态势。
谈及于此,修理一连连长李晓庆话语中显露自豪之情:抢救车的液压起吊装置在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原来,这个液压起吊装置的额定起重量为10吨,主要用于更换和起吊坦克炮塔、火炮总成等重物,以便进行野外抢修。使用驻锄装置时的起吊重量可达20多吨,以液压操作可以实现360°的回转、变幅、伸缩和卷扬。
抢修车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牵引损伤装备“健步如飞”
绞盘和吊车的力气再大,也只能让战伤、淤陷的坦克等装甲车辆脱离险境,要将其送往后方抢修地点,还得靠“车拉车”的功夫,这就是坦克抢救车所具备的牵引装置。
早春时节,塞外某山地深处,该旅组织的一场实战化战车抢修演练已进入白热化。硝烟弥漫中,正在机动途中的保障分队接到有5台装备“趴窝”需立即抢修的指令后,野战抢修分队驾驶坦克抢救车迅速出击,在炮火中对受损战车进行紧急转移抢修。
只见在刚性牵引装置的作用下,被牵引的损伤坦克沿着抢救车的车辙前进,无须驾驶员操纵,甚至在分离转向时也是如此。
何为刚性牵引?班长曾先俊介绍说,所谓刚性牵引,就是用钢制的牵引杆将抢救车与被拖救的装甲车辆连接起来,就像汽车的拖车与主车连接一样,使二者融为一体,即便拉着受损的装甲车辆翻山越岭也能“健步如飞”。
保障不断线,战场显神威。笔者在演练现场看到:在坦克抢救车的伴随保障下,某新型步战车在官兵的精准操纵下,时而躲避炮火袭击,时而穿过染毒地段,迅速向“敌”阵地前沿发起猛烈冲击……
如今,该旅借助坦克抢救车的强大“威力”,不仅实现了平时与战时保障行动的无缝衔接,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精操作、善维修的装备技术骨干,装备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值班:陈 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