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艰苦的付出将来会拯救许多人的生命”
11月16日,2018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中,双方官兵联合开展生命搜救作业。司诺 摄
在一片废墟中,中国士兵和美国士兵联合作业,协力将埋在瓦砾中的“幸存者”救出,这是出现在2018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上的一幕。
11月12日至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与美军太平洋陆军在江苏南京举行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我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派出150余名官兵,出动直升机、无人机、工程救援和医疗救援等装备参演。美太平洋陆军第8维持司令部派出90余名官兵,携轻型工程和医疗救援装备参演。
此次联合演练旨在分享中美两军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经验,培育两军遂行联合灾害救援行动的意愿和能力。联演以第三国地震灾害为背景,中美两军在第三国协同组织灾害救援和大规模灾民转移。联演分为研讨交流、指挥所推演、实兵演练和课目演示4个部分实施。
突然,一艘载有“灾民”的橡皮艇倾覆,两名人员落水,指挥部立即呼叫直升机救援。巨大的轰鸣声中,直升机悬停在事发水域上空,救援人员通过索降的方式先后将两名溺水人员救起,运送至医疗点救治。两艘冲锋舟也迅速赶到现场,对事发水域进行巡视,确认再无落水人员后离开。
随后,参演舟桥部队开始架设浮桥。选定架桥位置后,数十辆舟桥车分组将门桥组件和汽艇从岸边运到水中。舟桥兵驾驶汽艇把门桥运输到指定位置,并一节节拼接在一起。只用了40多分钟,一座钢铁浮桥就架设完毕,救护车、卡车和两辆工程机械车得以快速进入受灾岛屿展开救援。
“救援演示非常专业,浮桥架设非常顺畅。”美军第8宪兵旅上尉梅根霍特说。美方观摩团团长、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布朗评价,这种艰苦的付出将来会拯救许多人的生命。
此次联合演练共设立多国协调中心、中方指挥所和美方指挥所3个机构指挥展开救援行动。演练中方评估组组长、陆军工程大学教授李汉海大校介绍,设立多国协调中心,其目的是统一协调各国军队的资源。
“这次中美两国能够通过交流合作,引用多国人道主义救灾标准程序,这应该也是本次联演中两国官兵的专业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多国协调中心美方导演、美国太平洋陆军第8维持司令部参谋长斯比克斯上校说。
在接下来的实兵演练环节,中美双方官兵相继展开生命搜救、医疗救护、灾民收容、灾民转移等课目演练。
团队合作是这次联合演练的一个关键词,中方医疗救护站站长、第72集团军医院卫勤处处长董波表示,医疗救护演练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中美官兵共同完成,双方相处融洽、配合默契,增进了两军在人道主义救援领域的相互协作。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我们能够坐下来,共同去领会这个命令,理解我们的哪些能力能够用得上,然后我们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怎么把这个任务执行好。”美国大平洋陆军下士浩克说。
此外,双方也在几天的训练中互相交流借鉴,学到了很多东西。美方官兵对中方的液压钳赞不绝口,中方官兵也学会了美方“尼泊尔结”的打法。
此次联合演练训练时中美双方官兵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让杨涛印象深刻,“哪怕是钉一枚钉子、打一个绳结,只要不达标准我们都要重来。”
在闭幕式上代表中方评估组发言时,李汉海表示,评估组通过现场观摩、交流询问、发放评估表等方式对演练进行了评估,对120余项评估表的统计结果表明,参演人员对此次演练评价都很高。
李汉海介绍,中美双方评估人员一致认为,此次演练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首次实现了多国协调中心、中美两军指挥所、实兵分队的三级联动,使演练更加符合多国人道主义救援的实际。二是在演练组织形式上采取先研讨交流后连贯推演的方式,通过前期的研讨交流达成充分的共识,使指挥所推演更加高效顺畅。三是加入了大规模人员转移等演练内容,为今后的联合救援奠定了基础。
联演总协调、第72集团军副参谋长李明亮认为,此次联合演练搭建了中美两军相互借鉴学习的平台,分享相关工作经验,提供了两军官兵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深了官兵之间的了解,延续了两军军事交流向好的趋势,增进了互信,培育了两军联合遂行灾害救援的意愿和能力,推动了救灾能力的发展。
中美双方观摩团也对此次联合演练给予了高度评价。美方观摩团团长、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布朗表示,在自然灾害遇难的民众中,10人中有7人在印太地区,中美两军在此次联合演练中所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工作意识能够在印太地区一旦发生灾难时挽救更多生命。
中方观摩团团长、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兼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秦卫江中将评价,此次联合演练筹划严谨、流程合理、指挥高效,中美两军官兵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展现了两军的专业素养和战斗精神,也展现了作为大国军队的国际责任和荣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