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重现】
他们心中的那张帆,一直高高扬起
在志溪河口寻访资江古十景之一的“志溪帆落”,得靠运气,靠机缘。谁也不知道,哪一地方哪一个人,装着有关它的记忆。
友“益阳人在他乡”则亲历了一次木帆船在志溪河口落帆的场景。曾跟随父亲从灰山港贩石灰石到益阳大码头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志溪河上的船古佬。他们大都是一些阅历较多且豪放的好汉,因为常年在水上漂,常用唱民歌来排除寂寞,所以他们的歌唱得极好。他们一路唱下去,从灰山港唱到黄泥湖。歌词有变化,但主题一直没有变,总与河岸边洗衣洗菜的村姑或少妇有关。通常情况是,岸上的嫂子假模假样先向船上扔小土粒,扔过了就由衷地笑,笑得“格格格”的。岸上笑,船上也就笑。
但进入益阳古城境内后,船古佬变得正经起来,岸上即使出现再漂亮的村姑,他们也视而不见。一问才知道前面有一个回水湾,那一股水回流是特别的湍急,且河中尽是突兀的怪石头。老船夫这时候将风蓬徐徐地扯下来了,自已撑了竹篙子,命令他的徒弟及另一个船古佬,都上岸去背纤。他们背着长长的纤绳四脚并地,脖子上都暴起手指粗的青筋了。老船夫则手忙脚乱上窜下跳,一次又一次拨正船头,避开一个又一个怪石头。但船最终还是在怪石头上擦了一下,老船夫急得骂娘。这样的场景直到离开这急湍,船古佬才恢复先前的散漫和开心。
原来,“志溪帆落”的那张帆,一直高高扬在那么多人的心里。
【今日寻访】
船厂的进化史,就是志溪帆落的蜕变史
“我们厂的厂史上,有10多户人家是造木帆船出身的。”“那时造完一条船,是没有工资拿的。必须是跟着船老板出去,运了货,换了钱,才领得到造船的工钱。”
“从志溪河口到资江下游西流湾一线,停靠过一两百条帆船。”
……
寻访“志溪帆落”,听到的字字句句,都离不开一个字:船。
相对于千年来都鲜有变化的木帆船,走在今日的中海船舶公司,看着正叮叮当当制造的巨大船体,会体味到几十年内造船业的变化之巨。
1969年便进厂工作的张月华,用几张泛黄的照片和几幅生动的图画,缓缓讲述了船厂的前世今生,而这,也可以理解为“志溪帆落”的前世今生。
资水兀自北去,又濒临滚滚洞庭湖,湖港交错,往来船只不绝。从益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南重要水港算起,其有史可稽的时间跨度为2700年。秦、汉两朝经营岭南,也“多由湖北襄樊经此南下”。因此,“道路纵横、驿铺有序、桥渡棋布、港埠星罗”。至清中叶后,益阳港即“车船辐辏、物阜人移、省门以西、无与为比”。
千百年以来,不曾有多大改变的木帆船,就这样恒久地出现。而此等木船,非常容易毁坏,资水流域的船厂与修理厂,也随之出现。
船厂的建立,离不开三个条件。水面要宽、要深;堤坡要缓、要牢固;位置要好、牵引船只要方便。而益阳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恰好就具备这样的条件。1952年,政府将散落于城乡的木捻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工会,以益阳原“复兴”“德发”等14家船橹厂为基础,建立船橹生产合作社。这便是益阳船舶厂的前身。
1953年,计划经济的开端。政府将“志溪河口娘娘庙森工局益阳基材场(地方木材公司)所在地全部划拨给益阳民船修理厂”。1953年7月15日,益阳民船修理厂正式开业,固定职工72人。
今年60岁、在志溪河码头长大的张月华回忆,1953年的修理厂,不只是小,且没有电,没有自来水。1957年以前,修理厂晚上不干活。1969年,“益阳民船修理厂”更名为“益阳船舶厂”,加上并入的南县造船厂,一共有400多人。
直到1974年,船厂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变。那年,甘肃工业大学派员在船厂办721工人大学。船厂20多个技术员参加了学习。张月华便是其中一个。那年,这批技术员只有平面图纸,心里完全没底,仅凭着“凡是新东西都乐于搞,而且想办法搞”的劲头,承接下一个艰巨任务。一年多后,“第一艘全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在此诞生,从而开启了船厂工程船舶之路。直至今日,各式挖泥船依旧是船舶厂最拳头的产品。
工艺的创新带来了船厂的新生。那时,厂里有上千座的剧院,比电影院、地委大礼堂都还要大。幼儿园、食堂、澡堂什么的,也都有。张月华说,“走在外面,只要说是船舶厂的,都羡慕得不得了。”
也正因如此,志溪河口的木帆船,这一行走资江千年的船只,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动辄几千吨的庞然大物。
时间被缩短了,“恍若隔世”这个词,用在“志溪帆落”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一去不复返的,是志溪河口白帆点点、橹声咿呀的画面,还有与之相生的传统、落后等等词组;挥之不去的,也是志溪河口白帆点点、橹声咿呀的画面,还有人们亲近自然、抚昔思今的心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