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12月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的开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40年过去,让我们回到1978年40年前的春节,看看那些年轻人当时在哪里,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在这一年参加高考、回城、经商……这是他们一生的转折。
对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裘山山而言,1978年的春节是在连队里过的。
这一年她在重庆通信总站四营一连长话分队服役。年初,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前往长沙,母亲随行。在陕西国棉二厂当工人的姐姐只等春节便可到长沙和爸妈一起过年。可裘山山不行。
这一年春节,是她离开父母后第一次在外过春节。
写给父母的汇 春节信
好在集体生活也是丰富的。1978年2月13日,裘山山在一封写给家人的信中说道:
“春节过得很愉快。五号晚上是连队开晚会,很热闹,也很成功。我和小英还表演了一个诗朗诵,听同志们反映说,好多人都没想到我还有点儿‘文艺细胞’,看来效果挺好。相声没说, 因为大家都没那个胆量。六号下午会餐,十二个菜,都挺高级的。晚上看了电影。七号一大早就吃汤圆。我正好从七号开始休班,一直到十号晚上才上班。而且每天晚上有电影,我都赶上了。从六号到九号演了四场,十号没有, 正好我上晚班。十一号又演了一场,运气真好。初三时又吃了饺子。我上了两次街,照了一张相,戴棉帽的。总之春节过得比较愉快。”
只是那一年,已经二十岁的裘山山开始有了点“私心杂念”。她的昔日好友在七七年高考一恢复时就考上了工科重点,让她羡慕得不行。而她们分队被认为不需要学习文化,若是学习业务以外的东西还可能被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
这样的小心思,在裘山山写给父母的汇 春节信中也有袒露: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吧,陈慧莲都考上大学了,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液压传动系,前些天给我来了信,我真为她高兴。看看她,想想自己,不能不使我产生一些想法……现在 纸上已公开提出要让战士在学好军事的同时学习数理化,听我们这里有人的爸爸讲,内部一些材料上讲,为的是战士复员后,能为国家输送人才。我想也是,当兵几年,回去了什么也不懂,像个文盲,人家地方谁要你?现在的青年人都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为什么就不行?”
连队学习风气悄无声息地浓厚起来
“上大学”这个念头一直在裘山山心里发芽。渐渐地,她发现到了1978年,连队的学习风气悄无声息地浓厚起来,很多战士业余时间开始看书了。她的班长就买了好多书,铺在床铺下面。她也去新华书店买了两本《趣味数学》,偷偷放在电话号码本下,有空就做两道。
可裘山山对文字的兴趣与天赋像是被遗传了一般。1978年4月,裘山山平生第一次在 纸(《重庆日 》)上发表了作品《我们女战士》,一下子引起全连乃至整个通信总站的轰动。大家提到她会说:“就是一营一连那个会写的女兵”。
裘山山的写作才华也被领导看中,一次次地被抽调出来参加各种新闻 道培训班、文艺创作班。也是在1978年,裘山山的第二篇散文《灯下》在《解放军文艺》发表了,还收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
“比如,‘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随处可见。又比如,恢复了高考。我当时在重庆,重庆还时常举办科技讲座。我记得我去听过一次中国航空学会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 告,还有电子对抗的 告。”
确定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上大学
到了那年10月,裘山山作为部队代表之一参加了四川省在“文革”结束后的首次文代会。在会上,她见到了很多艺术界前辈,还看了很多经典电影,深感大开眼界。
“我当时是年龄最小的代表,懵里懵懂的,但那个热气腾腾的场面无法忘怀。记得当时在一个很大的餐厅进餐,几位老川剧艺术家起身给大家表演川剧折子戏,其中有周企合,他们非常认真地表演,大家非常热情地鼓掌,都有一种畅怀的感觉。”那次会议之后,裘山山下决心从事文学创作,而父母也终于不再反对。
文代会上让裘山山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代表,她当过知青,考上了工科大学,既学机械,还会写小说。
会后她俩结伴回重庆,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工程师。工程师看到女大学生戴着大学校徽就只和她聊天。直到工程师出了一道数学题,裘山山在大学生之后也很快做出来了,还用了不同的方式,这才让工程师对裘山山的眼光有了改变。
“我心里暗暗确定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上大学。”
“一是1978年我开始发表作品,虽然很稚嫩,但毕竟见了 刊,其中还有《解放军文艺》。这对我一直渴望从事的文学创作似乎有了一点信心。也因为发表作品,我得以参加各种创作会、创作班,算是见了世面。二是1978年春天,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校园,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全力以赴,历尽曲折,实现了理想。所以1978年,是我心门打开的一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