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69年,法国军事工程师N.-J.居纽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汽车。用来解决军方火炮的牵引、运输问题。历经二百年,牵引“战争之神”火炮依然是后人的一道麻烦问题。
今天的主角-日本陆上自卫队的73式履带式火炮牵引车(Type 73 Tracked Artillery Tractor),也是为了拉炮而生。神似美军鼎鼎有名的M270火箭炮载具,而它的生产厂家,则是日立电器(别笑)!
73式主要为替代之前“玻羊车家”给大家介绍的,如美系M4、M8等这类履带式牵引车。该车1969年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样车试验,次年命名为73式火炮牵引车,于1974年开始投产。
该车长6.130宽,2.950m,高2.300m。采用全封闭的车身结构,有左右4个舱门供成员出入。前面坐人,发动机位于整车的中部,后面还可以装点炮弹,感觉很和谐的样子。
因为没有造坦克那样迫切严谨的越野机动要求,所以第六个负重轮除承载车身重量以外,又兼作诱导轮。总计每侧有6个负重轮,采取主动轮前置+扭杆式悬挂方案。各别车体上还会在车头安装液压驱动的推土铲,用于清理障碍或构筑发射阵地,似乎它有想把大炮抗身上打的冲动~
73式的速度不高,最高速度只有45km/h。主要用于拖拽牵引M59式155mm长身管加农炮和M115式203mm火炮,由于国防财政限制,产量不多——没证据表明它便宜。
为了进行必要的自卫,该车在车顶安装有1挺勃朗宁M2HB12.7mm高射机枪。73式履带式牵引车很像美军的M270火箭炮运载车,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两车有纠结。履带式车辆越野能力和战场适应性较强,这也是它一直受各国军队青睐的原因。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二战,到战后几十年,它们与轮式牵引车辆一并成为各国陆军牵引重炮的选择方案。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薄弱的工业基础,我国也是第一时间选择了履带式牵引车型。例如1961年定型,主要用于牵引15吨级以下火炮,满足战地勤务,并可同时运载5吨以下弹药或物资装备的60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
在整理搜集73式资料时,发现日军在侵华时,也曾有一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用于牵引它自认为很牛的九六式150mm 榴弾炮等。这就是原日本陆军98式6吨履带牵引车,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与该车有关的一些事情。
因为是日本纪元的2598年(公元1938年)装备,所以与73式在时间排列上似乎本末倒置,叫98式。该车全重6.9吨,乘员7人。悬挂系统与97式中战车相同,并在车体后部安装牵引用绞盘。采用100式水冷6缸柴油发动机,最高行驶速度24km/h。
说98式不是因为它在当时与各国同类车型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在时间点上,98式牵引的、日本历史6年研制的九六式150mm 榴弹炮,成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的火力倚仗。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日军调遣支那驻屯炮兵第6中队,使用98式牵引车拖拽该中队仅有的2门九六式榴炮参战,炮轰我台儿庄守城部队。凭借其11.9公里的大射程,肆无忌惮,给国军造成很大损失。
而结局然卵,针对日军这款肆无忌惮的最新型火炮,国军炮14团火速驰援。祭出由德国采购的具有32倍口径,射程达15公里的克虏伯150mm 榴弹炮!
4月初,在激烈的炮战中,一发150mm炮弹击中第6中队阵地上的一辆弹药车。造成弹药车大爆炸,波及到一门九六式,让日军重炮瞬间损失了一半的战力。日军炮兵立刻用98式牵引车拉着剩下的一门“九六”逃离阵地~~
武汉会战,仅存的这门也被“克虏伯”150mm 大炮干掉。该中队被改编为山炮兵第27联队,驻防天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