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锻造螺钉精神

张东元 百炼成钢 一线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人物简介

张东元,男,1957年出生,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维修钳工。曾获得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技术创新能手等荣誉,享受山西省政府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由于历史原因,1971年,不到15岁的张东元就在插队所在地运城参加了工作,1978年3月调回太原重型机械厂。参加工作前,他才刚上了几个月的初中,在新的工作岗位,张东元逐渐感觉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严重不足,理解力不够。那时恰逢国家刚恢复高考,太重教育中心根据当时的需要开办了多种文化补习班、技术教授班,张东元抓住机会,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先后参加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文化课、技术课的学习,学习了机械制图、钳工、电工、液压技术、金属材料等基础技术课程,这一学就是7年。1985年,张东元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考入太重职工大学,又开始白天上课、晚上上班的生活。

就这样,只有小学文化的张东元,进入工厂后,学中干、干中学,逐渐成长为一名高技能专家。如今,已经退休的张东元又被公司返聘;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涵盖集团的6个子公司、22个分公司,还有省内4所技工院校的成员。工作室正充分发挥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更多专业能手融入到技术创新的团队中来。

在2016年“五一”劳动节当天,他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工匠精神”专题 道的新闻主角之一,被誉为“大国工匠”。

心语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分内的事情。所以,能得到“感动山西”这样的荣誉,我觉得更多的还得感谢企业,感谢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宣传。这份荣誉,是对我这些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 其实2016年年底我就正式退休了,但是单位把我返聘了回来,这是对我的认可和激励,我觉得我必须做得更好。说实话,返聘以后,出差的频率更高了。这几年,我做了一些事情,在行业内也有了一些小名气,除了我们太重集团的设备,还有不少外单位的机器出现问题,也叫我去看看。为了这份信任,我还得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张东元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年轻人都很优秀,很努力。我未来的目标就是培养接班人,把自己这点手艺都传给他们,让年轻人们也树起自己的品牌。

我的感动

“感动”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只做给自己或者家人。如果人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做事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做起事来是有目标的,就会主动自愿地做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好。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都有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价值,也都应该回 这个社会。没有人可以完全靠自己养活自己,不能自己织布裁衣,自己种地收割,一定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回 这个帮助过我们生活的社会。这就是传递。

我已经60岁了,这些年经历过的事情、见过的人很多,感动我的也很多,但印象最深的有两个:

一是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致词中讲到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字字都说到人的心坎上。

孙秀兰家庭 跨越60年 一把扫帚传三代

人物简介

孙秀兰家庭是一个“环卫之家”。

孙秀兰的父亲孙占元,1951年入职环卫工,一直干到退休,在基层环卫岗位干了33年。人虽然退休了,但他的“大扫帚”没有退休。

孙秀兰18岁成为一名环卫工,和父亲开始在马路上“并肩战斗”,34年如一日,如今,52岁的孙秀兰仍工作在街头一线。孙秀兰干环卫工作34年,除了婚假产假外,只请过一次假。那是2008年11月,她骑着自行车在上班的路上不小心滑倒崴了脚,医生让她休息三个月,可是不到一个月她就吵着要到马路上看看,爱人拗不过,只好用自行车推着她到她的管片走了一遭。

孙秀兰所在的清扫组,40多名清洁工都是临时工,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大,收入低,没文化,家庭困难。作为组长的孙秀兰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却似亲人般相待。谁家有困难了需要帮助,孙秀兰就给钱买粮,谁家有病人了,她也会帮助寻医买药。

34年来,孙秀兰清扫过的街道长度累计达6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半,清扫过的面积,超过了大同市土地面积的4倍。

受到外公和母亲的影响,孙秀兰大学毕业的女儿刘赛也进入城区环卫处工作。

一把扫帚传三代,这个环卫之家,无论寒暑往来、刮风下雨,早上三更起、灯火夜归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付给脚下的大地,用真情和奉献演绎了一段跨越60多年的“环卫佳话”。

孙秀兰曾获得“五一巾帼奖”、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城市美容师”“2013温暖中国·身边好人”全国十大人物等荣誉。2016年,孙秀兰家庭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殊荣,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心语

我的感动

一个人做的事,大家都认可,然后你还能带动他们、感染他们去做更多对的事,这就是感动。

当年高中毕业后,我自己跑去环卫处要求做一名环卫工,就是受了父亲的感动。那时,看着父亲每天一身汗一身土还挺乐和,年轻的我还不理解。老人说了一句话就感动到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都是参与者,有的拿笔杆,有的拿扫帚,目标一致,只是分工不同。就是这句话,让我拿起了扫帚。

在后来的工作中,父亲的行为依然感动着我,鞭策着我。现在他退休了,但每天出去遛弯的时候,仍然会随身带一个塑料袋,遇着脚下的果皮纸屑,就捡起来。这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父亲对工作的这份爱,会激励着我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