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煤变”:从挖煤卖煤向清洁能源转身

在贺兰山腹地,汝箕沟煤矿的开采,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九年,是我国开采历史最为悠久的煤矿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汝箕沟煤矿见证着我国煤炭开采、利用的历史变迁。

挖煤:

现代化、智能化

魏科长感慨道,与那时相比,现在的作业环境无疑好了太多太多。与此同时,变化最大的要数煤炭的产量。

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煤炭年产量仅0.32亿吨,至2018年年产量已达36.8亿吨,净增114倍。煤炭供给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仅国家能源集团一家,2018年煤炭产量就达到5.1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7,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5倍。

煤炭开采工艺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显著进步的一个侧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煤炭开采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生产的水平上,只有少数煤矿采用半机械化、半人工的开采方式和技术。直到1953年至1957年改造和扩建老矿井时期,在开采技术上才进一步推广了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采取电钻打眼放炮,刮板输送机运煤,部分矿井使用截煤机和联合采煤机。目前,随着“大数据”、“互联 +”以及“信息化”的普及,成套智能化装备登上舞台。

红柳煤矿,宁夏煤业公司生产主力矿井之一,2017年初引进综采智能化成套装备。经过在3个工作面连续不断的实践,在实现工作面中部自动化开采工艺的基础上,于2018年8月份率先攻破自动化跟机三角煤工艺难题,实现液压支架全工作面双向全截深自动化跟机工艺技术,采煤机速度最快达14米/分钟。

正所谓“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对于红柳煤矿来说,目前正从“减人”向“无人”靠近。

红柳煤矿运输部副总工程师王占军透露,到今年年底之前,红柳煤矿争取实现所有二线机房无人值守;2020年以后,加快实现所有自动化机房集中办公,进而达到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一体的智慧矿山。

煤制油:

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石油消费量亦急剧上升。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原油总消费量达6.51亿吨,但与之相伴的却是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70%。换一个角度看,在我国富煤少油的化石能源储量结构中,仅煤炭一项就约占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92.3%。

黄斌颇为兴奋地说道:“‘神宁炉’3000吨级工艺直接填补了单喷嘴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的国际空白。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家能源局列入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推荐目录(第一批)。”

黄斌透露,今年力争油品线保持90%以上负荷运行,全年计划生产油化品357万吨。通过节支降耗、增产增效等各项措施,力争生产油化品360万吨。

据悉,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的建成投产,除了进一步解决中国油气资源短缺,达到平衡能源结构、降低对外依存度的目的外,该项目的相关成果还在国内外多个领域得以应用,带动了国内一批装备制造业的提升,使得我国具备了向国外输出成套大型煤制油化工技术和装备的能力。

燃煤发电:

清洁化、经济化

鉴于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现实情况,燃煤发电在电源种类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但同时,随着能源使用向清洁化转型,社会上对于“未来能源结构中要不要煤电”或“煤电扮演什么角色”的讨论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煤炭发电有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罪名”。

除超低排放外,在这两台二次再热百万机组中,其中一个还是全球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而该机组的性能试验显示,其供电煤耗为265克/千瓦时,发电效率达到47.82%,处于全球最好水平。从效率上看,二次再热技术的应用比常规一次再热效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打个比方,如果供电煤耗平均水平在每度电300克,那么提升2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度电节省标准煤6克。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利润重镇,泰州公司的可观利润除了来自二次再热百万机组带来的收益,固弃物100%的综合利用亦作出一定贡献。

据悉,该电厂自投产以来,注重开发利用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废弃物,所销售的粉煤灰、渣、石膏等产品大量用于道路、高铁、桥梁以及市政建设等方面,节约了大量建筑原材料,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从经济效益来说,泰州公司2018年仅灰渣一项的销售额就高达8700万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