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业激励人才 助人才成就事业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生意盎然的词句。破苞绽放的嫩芽,看似弱小,但它向着阳光,渴望雨露,生生不息。人才培养与此同道。

人才向事而生,人才为事而育。济南工务机械段党委坚持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综合性人才队伍作为重要职责,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实现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开拓出一条具有大修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路子。

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8月23日,27岁的工队党支部书记任文兴略显青涩,迈步走上“大修讲堂”,一头扎进全新的授课领域。

与任文兴一样,济南工务机械段众多一线工人技师、工程师摇身转换为“新晋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批刚刚毕业的“00后”大学生,开始了拜师求学之路。

从之前传统模式下的“一帮一师带徒”,到今年全面实现“人资牵头、专业主导”的人才工作合力,从资金、项目、团队等7个方面给予托举支持,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融多方之力建立人才培养“特区”。

在探索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该段不断尝试,耕耘不辍。实施“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实训化、实景化、实战化”培养模式,送培12人参加大机仿真系统骨干人员培训班,232名院校毕业生全部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46名新职人员全部分配在主要行车工种岗位,87名年轻干部进入干部人才储备库,选拔3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挂职锻炼,青年职工的理论学习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让“青年才俊”挑大梁

谈起“工队长”“班组长”,大多数人总会把他们和“皮肤黝黑”“声音洪亮”等词条联系起来。一直以来,一线班组长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年轻人带队伍干大修?出于经验和安全方面考虑,以前想都不敢想。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今年3月,该段果敢下笔,在操作技能岗位锻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在现场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中圈定,一次性起用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10人、操作技能岗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6人、三级及以上技师10人,1名研究生、1名全路技能大赛冠军直接担任队长,在工班长队伍年轻化的同时,学历层次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刚刚调整岗位、负责机械化清筛二车间机械工队29岁的工队长李天航,眼神中满是坚定:“我年轻,就要立足创新,想别人所不能想,干别人所不能干。”为消除年轻人干事创业过程中“犯错受罚”思想顾虑,该段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印发考核问责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区分失误错误类别,履行认定程序,予以免责或从轻、减轻处理,为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年轻班组长撑腰鼓劲。

半年来,帮带、磨合,新调整的年轻工队长们已基本适应了新的岗位挑战,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了胶济、京九、兖石、新兖、京沪线等集中修生产任务,工队长队伍在进一步年轻化的基础上得到了历练。

用“产教结合”育新人

作为国铁济南局唯一的工务机械化维修施工企业,该段在线路、桥梁、机械、焊轨、维修保养等诸多关键领域均有涉猎,逐步构建了具有典型行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济南工务机械段检修基地创新工作室内,机械专业大学毕业生徐志斌正在研究大型线路清筛机转向架机构。液压系统、电气零件、传感器……上百种大机零部件,徐志斌如数家珍,每一样都弄得清清楚楚。虽然刚“入行”一年,但早已被车间技术组提前“预定”。

目前,该段深度聚焦国铁济南局首席专家、高级专家人才选拔标准和业绩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对科技类、能手类人才,专业责任部门制定专项培养工作方案,明确培养人选,坚持定量与定性、近期与长期相结合,细化制定具体可行、成果可见的培养措施68项。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格局。结合特色优势,引导职工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建立了“基地—项目—实验室”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建成“北存车场大机司机培养基地”“电气化检修人才集训室”“无缝钢轨焊接青年岗位实训基地”等示范性工程专业培养基地。与此同时,以劳模创新、青年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加大科技创新表彰奖励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