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一级军士长先后维护过6种机型,发动机参数“问不倒”

哟,老梁,开始学车了?”

“对啊,研究了20多年天上飞的,现在开始研究地上跑的了!”

从飞机座舱到汽车驾驶舱,不变的是老梁手上总戴着的那双粗线白手套,“一辈子当机械师干机务,进舱戴手套习惯了。”这些白手套陪伴着老梁的军旅生涯,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先后荣获2个二等功、5个三等功的奋斗历程。

一双双手套见证了老梁的军旅之路

老梁其人,姓梁名勇,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修理厂机械师。身材略矮,皮肤黝黑,眼睛十分明亮。正是这样一双明亮而有神的眼睛,锁定了战鹰上大大小小的故障,一双宽厚而粗糙的大手,排查了千千万万次飞机上的零件。“我们机务兵是战鹰的保姆,爱护这些飞机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磕了碰了没啥,可飞机上哪怕有一丁点细小的痕迹都让我心疼。”

28年前,高中毕业的梁勇怀着十分朴素的想法入了伍,“那时候家里穷,当兵光荣,可以给父母争光。”入伍伊始,还是小梁的他就是最肯干、最肯学习的那一个,在同批机械师里第一个放单,仅用了三年半时间就独立负责起一架飞机。多年来,看着自己维护的战鹰一次次升空,跟随部队外出执行多种演训任务,小梁变成了老梁,献身国防事业也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梁勇检查前起落架舱

然而随着飞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梁勇明显感到自己高中的学历和接触的知识难以胜任部队发展,他又自学了函授大专,不断买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学习新装备的原理、构造。遇到不懂的问题,他绝不会蒙混过关,分队长、飞机制造厂的师傅都是他的请教对象,“飞机上的问题哪怕有一点不确定都绝对不可以。”

数九寒冬的戈壁滩上,气温时常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老梁检查到冷气压力表时,发现压力下降严重超出了正常范围,他的第一反应是冷气系统漏气了。但是战机的冷气系统、液压系统等各种导管错综复杂、个别部位间隙狭窄,穿着厚重的防寒服,根本钻不进座舱。老梁二话不说,脱掉身上的防寒服、棉衣,只穿着一件秋衣钻进狭小的座舱,直接把手伸进冰冷的导管里一根根检查。检查完一根,老梁就要对着自己双手哈一口气,再搓搓手,以免双手冻僵失去知觉。

由于天气实在太冷,在外等待的战友睫毛和面罩上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霜,老梁却丝毫没有出来的意思。有一个战友担心老梁被冻坏,便叫他:“你先出来暖和暖和吧,换我进去。”

前排左二,你也曾是个少年

故障顺利排除后,老梁的四肢和腰部早已麻木,当晚就发起了高烧。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又出现在机场保障现场,直到看到那架战机安全着陆。

在和老梁聊天的时候,一开始他就把椅子挪到了笔者的左侧。笔者以为这是老梁的特殊习惯,后来指导员走进办公室,看到被挪动的椅子,对笔者说:“长时间在机场工作,他右耳不太灵了。”机务工作的职业病像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带给树干的痕迹一样,也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老梁的身体。“但是一进了飞机座舱,他的耳朵反倒听得很清楚。”指导员补充说。

如果不说明,根本找不出25年前的梁勇是哪位

多年的机务工作在老梁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不仅仅是身体上,更多的还有精神上。老梁谈起了2016年夏天的一件事——当时他钻进高温还未散尽的飞机尾喷口,用手触摸加力燃烧室筒体内壁,感觉到与飞行前检查相比微微有些异样。

当讲到他当时用指甲轻轻刮内壁这个细节时,坐在笔者一旁的老梁,右手食指也不自觉地在大腿上轻轻摩挲刮擦,仿佛他面前就有一架飞机,抑或说老梁自己就是一架飞机。

排故的最后,老梁用砂纸磨去涂层,发现壳体存在一个25毫米的裂纹,避免了发动机燃烧室解体的严重后果。正是这种极端负责的职业精神,让老梁安全保障飞行2500多小时,3600多架次起落,从无任何疏漏。

不同的军装,不同的装备,见证军队的建设发展

老梁先后维护过6种机型,能默画保障过的所有机型飞机的座舱、燃油和操纵系统构造图,发动机技术参数“问不倒”、构造简要图“一笔成”的两门绝活,至今在该旅机务官兵中口口相传。从军这么多年,老梁撰写了20余万字的学习心得,积累了20余本各型飞机故障研究笔记,这些都珍藏在他的宿舍里,也经常被其他战友借去学习。

如今的老梁已是一级军士长的第四个年头,还有两年零6个月,服役期就要满了,挥手作别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是件伤感的事。但让老梁欣慰的是,他可以将自己毕生的机务保障技能、保障经验手把手地传递给身边的战友们。

老梁的学习笔记,成了连队的传家宝

老兵不会老,老梁踏实肯干、务实负责的精神已成为这支部队的优秀红色基因,随着新兵第一课在部队传承。官兵们都说,老梁就是一面旗帜,他在哪里,机务工作的标准就在哪里。“看,一级军士长就这么干的,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细致检查发动机舱

工作中严谨的老梁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