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杨紫晨
瞭望智库导读: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至今真相不明。悲剧发生后,美、俄、乌等各方对是谁击落了客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美乌各方普遍都将矛盾指向了俄国的一种防空导弹——“山毛榉”地对空导弹,虽然俄罗斯对此坚决否认,并指出这是西方栽赃的阴谋,但不论事实如何,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山毛榉”无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打下美军 F-117 的“立方体”长出了“山毛榉”
说起“山毛榉”,就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苏式“萨姆 6”(苏军称为“立方”)防空系统,它曾在 1973 年阿以双方的“赎罪日战争”中声名远扬。在历时 18 天的阿以战争中,一直占据战争主动权的以色列空军居然被击落了114 架战机,其中 41 架便是“萨姆 6”的杰作。
此外,在1999 年科索沃战争中,“萨姆 6”又击落一架美军 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打破了隐形战机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结果让美国惊痛,举世轰动。
然而,瑕不掩瑜,面对“萨姆6”的曾经在战场中立下的显赫战功,苏联早就理性的发现了“萨姆 6”存在的几大致命弱点,比如对制导雷达车信息服务依赖性太强、四组导弹弹药消耗过快等。面对这些问题,具有敏锐军事洞察力的苏联开始在“萨姆 6”的基础上发展下一代机动地空导弹系统——“山毛榉”防空系统便诞生了。
防空导弹中的“芭蕾”
不可否认,凝聚了苏联军工综合体无数单位心血的“山毛榉”是世界上十分先进的野战中程防空系统,它的出现曾经让北约十分“头疼“。用一句俄罗斯军工人引以为豪的话形容,那就是“我们的导弹就像俄罗斯芭蕾一样天下无敌!”下文将以曾经打下“夜鹰”的“萨姆6”防空导弹的改进型——9K37为切入点,带你走近并了解 “山毛榉”的“英雄”世界。
“山毛榉”,一款中程地空导弹系统,是BUK家族最早的成员(BUK是俄语Бук的转写,是一个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家族的统称)。由前苏联在1972年开始研制,1979年装备部队,1984年射程扩大的升级版本服役,现属俄罗斯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
使用山毛榉导弹对目标进行跟踪
“山毛榉”导弹代号 9K37作为防空导弹系统的型号之一,北约称之为“牛虻”,是“萨姆6”地空导弹系统的后继型,与“萨姆6”具有互操作性。
人们第一眼见到 9K37“山毛榉”,会认为其外形毫无时尚可言,近乎老旧,4 枚 9K37 型导弹赤裸裸地装到发射车上,不但没有发射箱呵护,更不可能采用新潮的垂直发射技术。然而兵器不可仅凭貌相,它的战斗爆发力会让人震惊,就像武神手中的棍棒虽不见锋刃,却有非凡的杀伤力。
9K37“山毛榉”
9K37作为一种中低空、中近程机动式防空武器系统,主要承担野战防空任务,装备陆军导弹旅,采取四联装发射架,履带式载车,有效射程为4—30千米,射高14千米,最大速度是3马赫,现今引起国际传媒聚焦的”山毛榉”-M1和”山毛榉”-M1-2,就是在9K37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山毛榉”的改进之路
“山毛榉”的第一种改进型为“山毛榉”——MI,接下来是“山毛榉”一MZ。“山毛榉”一MZ的出口型则叫“乌拉尔”。主要改进包括:配用更加灵活和威力更大的新型9M317导弹;用相控阵雷达天线取代安装在发射架上的跟踪雷达天线,使每部发射架都能同时制导4枚导弹对付不同的目标。“山毛榉”一MZ系统还具备有限的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并能够对付20公里距离内的反辐射导弹。
俄罗斯还计划为现隶属于空军的防空军研制专用型“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将2部四联装发射架安装在一个标准的拖车平台上,这样就比使用履带式底盘便宜得多。为了提高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有效性,该系统的跟踪雷达安装在22米高的液压驱动桅杆上,被称为“长颈鹿”雷达,该雷达通常和2部运输/竖起/发射/雷达车配合使用,为系统的8枚导弹指示目标。
后来,由于认识到标准的“山毛择”仍具有竞争力,该系统的研制公司NIIP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停止使用出口型名称“乌拉尔”,而是使用“山毛榉”—M1—2进行市场推销并使用了折中方案,即使用9K37“山毛禅”一MI系统的发射架发射“山毛棒”一M2系统的9M317导弹。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进,“山毛榉”防空导弹得到了系统性的更新换代,完成了曾经制造过辉煌神话的“萨姆6”系统的改造升级,成为让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军工芭蕾”。然而,改造固然重要,但如果改造过度,会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呢?
“英雄”老矣,尚能饭否?
正如上文所提到,自从“山毛榉”一问世,苏联和俄罗斯就针对其不断改造,虽然改造的过程提升了“山毛榉”的硬件质量,但外界分析,旧武器毕竟已经老旧了,无论如何改进,都不可能采用运输发射集装箱进行管式垂直发射,而这恰恰是现代地面防空武器的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山毛榉”经过这么多次的大小手术,导致机件数量众多、调试安装非常繁杂、能耗与制冷要求高,这也限制了“山毛榉”性能的发挥。而且“山毛榉”虽然其所用导弹为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有着弹载设备简单、价格便宜、抗干扰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强等优点,但因必须有制导雷达提供制导,从而限制了整个系统有效对付多方向、多批次目标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因此,或许“山毛榉”未来仍是需要被取代的对象。
山毛榉科
“名不符实”还是“别有深意”
文至末尾,让我们回到“山毛榉”的名字。一提到“山毛榉”,首先涌入大多数人脑海的可能仅仅是一种落叶乔木,然而在军事上,它却指的是一种强有力的防空导弹系统。在俄罗斯的国土防空和野战防空两大系列防空导弹中,只有“山毛榉”是以植物命名的,当一个能在战场上任意驰骋的庞然大物被冠之以如此轻盈冷静的称谓,总有种“深藏若微”之感,就像是9K37的外表和实力并不正相关一样。那么,到底从哪个层面可以把山毛榉和“山毛榉”导弹命名联系到一起?至今没见俄媒体道出个中缘由,就留给感兴趣的人们去天马行空自由想象,这其中别有乐趣。当然或许这只是俄罗斯人的一种幽默方式,正所谓举重若轻,该当如是吧。
瞭望智库是新华社旗下离中南海最近,集政策,经济趋势判断和军情分析的智库。请搜索瞭望智库官方微信公号:
瞭望智库,或(zhczyj)→长摁1秒复制。
智客,(wodezhike)→长摁1秒复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