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制造业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制造业甚至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因行业准入低、融资受限、研发能力差、产品单一、受上下游制约等原因,本身生存能力就较弱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所受影响尤为明显。但危机之下,也有生机。
下面这家企业的发展思路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危中寻机:智能化改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走进宁波中意液压马达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40多台自动加工设备分组排列,组成四五条流水线;机械手臂、自动物流小车运行有条不紊。偌大的车间,24小时运转,一天两班共7个人就能将其“管牢”。此前,同等的工作量要40人来消化。2017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国定去德国和意大利考察,目睹工业4.0自动化程度,而国内正处于“中国制造2025”风口,结合公司发展规划,蔡国定作出数字化车间改造的决定。当年年底规划,2018年下半年开工,2019年5月改造完成。“数字化车间改造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很明显的。”公司总经办主任吴红丽说。经济效益方面,产品设计、制图、仿真模拟、生产加工等全流程打通,开发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升超30%,品控更加精细,产品不良率降低20%,而人工成本更是降低了70%;社会效益方面,用人少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人工操作风险,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7%。中意液压马达也是今年全区第一批复工的企业。得益于数字化车间,复工一周后公司产能就恢复到80%以上。同期,国内同行企业受疫情影响未能全面复工,部分国内外订单转到中意液压马达,公司3月份订单激增。尤其是国外订单量有4万多台,较同期月均翻了一倍,是公司开展外贸业务以来接单量的最高峰。疫情挑战反而成了拓展市场的机遇。
对此,以下建议值得大家借鉴:
1、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逻辑的变化和商业模式的进化。依赖人脉和渠道的销售模式将进一步淡化,逐步回归至价值本身。制造业中小企业需通过模式创新,构建新的价值链,寻找新的利润空间;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的产品和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通过与数字技术、 络技术和AI技术的融合,提质增效,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2、强身健体,控制风险
3、协同共享,绿色发展
本次疫情所导致的相关医疗器械供给、配套、需求等问题,直接推动了政府解决企业间协同与共享问题,不少工商业管理服务部门建立了政企互通供需对接平台。但制造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建议建设由第三方或制造业服务机构主导的包括订单、加工、设备、技术、培训、渠道、人才等制造业校政企协同共享平台,实现跨行业和跨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促进制造业整体效率和创新力的提升,推进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的协同和融合,构建行业创新创业生态。
4、持续改进,柔性经营
打铁还需自身硬,持续改善作为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之一,需得到大力推广和贯彻。上到总经理,下到一线员工都应该时时将“改善”放在重要的位置,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将问题扼杀于初期,全面提高企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制造业中小企业应具备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降低企业的前期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线利用率。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灵活的运营方式提高自身对风险的应对能力,避免小企业犯大企业病。
5、认准定位,内外兼修
疫情之下,制造业中小企业需找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和打通;另外一个是企业外部数字化资源和政府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制造业,特别是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和生产供应关键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市场、人员就业、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应该重新认准定位,主动对接行业 、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积极发声,争取扶持政策、资金渠道、法律风控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