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直招士官的足迹和一个打赢群体的崛起

一名直招士官的足迹和一个打赢群体的崛起

——追踪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硕士直招士官李翰林军营成长路

尽管专业有些不对口,但知识是相通的——

把个人愿望融入军队的希望之中,个人才有远大前程

“我不想学习 话专业,我想要当一名俄语翻译!”

与其他战士不同,刚分到一线部队的李翰林,就干了一件让连队官兵惊讶的事儿:跟营领导当面提出想换个对口的专业!

这件事发生时,距李翰林分到这个地处东北边陲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还不到一个星期。

之前,刚满24岁的李翰林是大学辅导员,俄语专业八级,曾经留一头过耳的长发,喜欢读《环球军事》,也喜欢和别人辩论。

李翰林和营长王恩来的见面并不正式,不过是在饭堂回来路上偶然的相遇。如此情况,让王营长印象十分深刻:当时李翰林穿着肥大的军装,白白净净的,一看就是刚从校园出来的“书生”。

“这个兵不懂事!”当时连队干部看到后,连忙“打圆场”。带兵20多年的王营长语重心长地对连队干部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新时代,必然催生不同以往的军人,他们的性格气质、工作方式、处事特点,都有新亮点,我们不要轻言‘看不惯’。”

随后,王营长多次找李翰林谈话交心。在得知他确实想发挥俄语专业特长,却苦于单位没有合适岗位这一现实情况后,主动与上级机关沟通,终于为他争取到去中俄会谈会晤站当一名俄语翻译的机会。可遗憾的是,由于编制限制,李翰林的愿望最终落空了。

一时间,李翰林有点心灰意冷。

不过,让他感动的是,从营领导到旅首长,都专程来连队看望,嘘寒问暖。连队战士更是把他视为“先生”,一天到晚围着他问这问那……

眼前的一幕幕,使李翰林心灵受到触动,一个个问号在心中拉直:各级领导这么看重直招士官,还不是因为我们有专业、有特长,把我们看成是部队建设的希望吗?

尽管专业有些不对口,但知识是相通的,如果自我设计脱离现实这块土壤,就成了无根之木,还谈何开花结果!

“直招士官虽然不是军官,但里面有个‘官’字,就应当比普通战士有更大的作为。”那个瑞雪飞舞的夜晚,李翰林兴奋地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把个人愿望融入军队的希望之中,个人才有远大前程……”

坐着没有机会,走着有一个机会,跑着有两个机会,长跑就总有机会——

把“设计”交给组织,把苦干留给自己

一次3公里考核,李翰林拖了全班的后腿!

“直招士官就像‘花瓶’,中看不中用!”战友的一句牢骚,仿佛一记重锤砸在了李翰林的心头。

认识到自身差距,李翰林就给自己开“小灶”:别人跑3公里,他就跑5公里,汗水湿透了衣服,结成白花花的盐碱,蹭得皮肤钻心的疼。每晚临睡前他都要加练俯卧撑、仰卧起坐和蹲起各200个,不够数坚决不睡觉。

苦心人天不负。两个月后的一次考核,李翰林仿佛一匹黑马,一举拿下连队3公里第二名、俯卧撑第三名的好成绩。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凭着刻苦学习,李翰林的 话专业远远甩掉了同专业的战友,成了一名优秀的 话兵。

虽然肩头扛着中士军衔,但其实自己还是一名“新兵”。李翰林心里清楚,需要自己努力的还有很多。

那次他生病去卫生队,在与四级军士长王树才交流得知,王树才是2008年入伍的直招士官。目前,他已经在卫生员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0年。用王树才自己的话说:组织给咱放在这个岗位上,咱就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

王树才还给他讲了同批入伍的直招士官、现已是装备管理科助理员的陈朋的故事:“提干后,很多人都奔向了更好的环境和岗位,只有他毕业后依旧选择了回到这偏远艰苦的边防,干起了专业之外的装备管理工作。”

因为专业不对口,提干归来后,陈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追着老股长学、追着同事问,为的就是把装备相关专业知识尽快学到手。“组织给我一个舞台,我还组织一份精彩!”经过半年努力,陈朋便开始独立执行装备、弹药接领收发工作。4年的助理员生涯,陈朋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

“如果没有组织的精心‘设计’和培养,让我‘自然生长’,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我。”一次和李翰林交流,感慨之余,支援保障营营部文书、直招士官于鹏的话题在延伸:剖析一些直招士官的军营失败之路,多是败于“自我设计”,越是自命不凡,越是跌跌撞撞。

于鹏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此前一直担任某海防团俱乐部主任,负责全军政工 后台维护、全军直播嘉宾访谈的技术保障。改革调整后,随单位转隶到该旅。了解情况后,营里并没有让于鹏下到连队,而是让他担任文书一职,继续发挥他的特长。如今,于鹏在文书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

回首往事,于鹏感到,突破直招士官“不适应”这个“怪圈”不难,那就是把“设计”交给组织,把苦干留给自己。至于如何抓住机遇,于鹏的理解还是实干:“坐着没有机会,走着有一个机会,跑着有两个机会,长跑就总有机会!”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过河卒子赛如车”——

“工匠型”直招士官入营来是大势所趋

一张泛黄的 纸,今天捧读依然令人心潮起伏——

2003年4月30日,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确定从2003年起,选择部分单位进行直接招收士官试点,之后再视情展开。

此《通知》下发之际,四级军士长于元海刚刚新兵下连不久。那时,他还不清楚,“直招士官”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同年10月,一批具有专业技能且部队急需的青年步入军营,穿上军装,成为我军首批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的士官。

“当时我们全团就分来一个直招士官,大家当宝似的。”于元海坦言,自己当时还有点不服气,“凭啥直招士官可以跳过义务兵阶段,直接‘升级’为士官,而我们这些低学历战士还得按部就班地走。”

此时还没人预料到,多年后,直招士官会成为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代表的,既是一个个高学历青年“携笔从戎”的故事,也是有着91年历史的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中对人才的急迫渴望。

该旅修理连三级军士长张保磊,毕业于枣庄市高级技工学院钳工专业,2004年作为第二批直招士官应征入伍。原是某海防团修理所的火炮技师,去年随单位编制体制改革来到该旅修理连,继续干起了老本行,现已成为旅里的“顶梁柱”。在一次演习中,火炮射击时出现故障,紧急关头,张保磊第一时间排除火炮故障,确保演习任务顺利进行,胸前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三等功章。

因为有技术,所以他成为直招士官;也正因为有技术,他拥有了展示自我的条件。张保磊通过对火炮支撑座盘进行改造,将螺旋式双头螺母改为液压式螺母,时间也由4人2分钟,提升为两人1分钟,并将火炮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时间从4分钟提升为3分钟。

直招士官队伍对战斗力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一个“工匠型”士官人才方阵快速崛起。如今,从演训场到保障一线,从分队管理到机关业务,该旅直招士官既当“领头雁”又做“大师傅”。

“携笔从戎,知识 国,这支队伍已经从当年的凤毛麟角,发展到如今的浩浩荡荡。”展望军营,该旅旅长刘耀洪信心满满:“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直招士官投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事业。这个现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未来的趋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