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70余家企业参展参会。
BIM技术精准搭建 “水立方”20天变身“冰立方”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的场馆改造仅用时20天完成,但作为世界首次在冬奥会场馆进行泳池-冰面的转换改造,其中存在的难题并不少。
据其介绍,冰壶比赛是所有冰上竞技项目对表层冰要求最高的,冰层厚度80毫米,制冰过程需40-50次,每次制冰厚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间隔时间4小时,需持续施工7天,制冰期间要保证冰场的湿度在30%,待冰面平整、基础冰形成后再进行冰漆喷涂作业。
因此,冰水转换也需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将水抽干后,再搭设钢架和支撑板,铺上保温层、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最后输送载冷剂将水面冰化。
“水立方”需要高温高湿环境,“冰立方”需要低温低湿环境,如何在同一场馆施行分区域温度湿度控制,是场馆改造的又一难题。
据中建一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毅介绍,首个“双奥场馆”中的各项智能应用,也将与中建一局通过5G、物联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发的智慧工地平台、BIM信息资源库等7个领域一起,亮相2020年服贸会。
高空滑移施工 “拼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钢屋盖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9万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在建的最大单体建筑。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将承担IBC(国际广播中心)、MPC(主新闻中心)转播功能。
2019年8月1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正式开工,总工期只有31个月,这也是所有冬奥场馆中开工最晚、体量最大、任务最重的项目。据建设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团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总工程师陈硕晖介绍,多项智能建造与新技术应用,正在助力这项冬奥工程的建设。
陈硕晖介绍说,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总用钢量达12.6万吨的钢结构施工中,就引入了无线传输、云平台、云存储等技术,自主研发监测数据平台,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变形等问题实时监测,也可以进行数据的自动传输、存储和分析,可实现对1.9万平方米无柱大空间载重4.65万吨带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卸载。
在总投影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屋盖合龙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高空滑移技法施工入位”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液压顶推系统,将每片钢 壳以每小时4米左右的速度,按照由远及近、双向并进的原则,在52米空中依次安装到位,犹如空中拼积木一样“拼出”一个巨大的钢屋盖。
据介绍,钢结构屋盖滑移施工,可以有效减少高空作业量,提升项目建设速度。“由于钢结构施工体量超大、结构形式复杂、工期紧、标准高,我们也在建设中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BIM建模等前沿技术,节材近5000吨,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据悉,包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应用技术在内的北京建工集团多项智能建造成果,也都将亮相2020年服贸会。例如,天安门广场能“走”会“变”的临时观礼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实现“凤凰展翼”的“秘诀”;怀柔科学城项目的数字化建造技术等。
全冰面制冰系统上线 打造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设现场,竖立着一块完工倒计时电子牌。8月15日,电子牌显示,距离国家速滑馆工程于2020年10月31日完工倒计时76天。
有着“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馆,也是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 屋面、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3360块玻璃拼接出的天坛形曲面幕墙……“冰丝带”的设计亮点多、建设难度也大。
据建设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工程项目部经理张怡介绍,“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奥运赛时速度滑冰赛道设置为标准400米长赛道,“相当于将整个鸟巢的地面搬进了速滑馆”。其弯道的内道边缘半径为26米,直道长度为110.43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近似田径场大小,是亚洲冰面最大的速滑馆。
张怡说,为了打造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 (即冰面-11℃到-6℃;冰面1.5米高度13℃-15℃),北京城建集团研发了多功能全冰面制冰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和综合节能等关键技术,能精确控制冰面温度、厚度和稳定性等,使整个400米冰道冰面温度误差不超过1℃。
国家速滑馆还是一个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场馆。在建造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与装配式建造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建造过程,用大数据指导实践,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建奥运场馆。据悉,这些应用在现代化体育场馆的智能技术,也将与其他工程建设综合技术一同亮相2020年服贸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