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空军60年后变战场山丘之王

    “山丘之王”是魔兽中一个超级英雄,一把风暴之锤可以精准秒杀对方英雄,而在现代战场上,对地支援力量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对地支援一直都是各国空军或者陆军航空兵部队的头等任务,从一战时期的实验性骚扰性的手投炸弹,到后来的二战时期的地毯式轰炸结合近距离低空轰炸,再到近些年的精确制导弹药精准打击,甚至未来是无人机笼罩下的前线天空。对地支援一直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事件,既要充分支援己方,又要迟滞敌方,有时还要考虑争夺一树之高的空域。这些都是近百年来各国在前线上能飞的东西都在反复争夺的一个部分。对于中国空军来说,同样如此。

伊尔-10一江山初显神威,中国空军首尝重锤甜头

    本机是以单活塞式三叶螺旋桨驱动的机型,呈下单翼硬壳式布局,为后三点式收放式起落架,主量产型为纵列双座封闭式座舱,后座位是面向后方的机枪手座位。并设有弹仓的构造。发动机为液冷式的AM-42,平时发动机输出1491千瓦,最大功率达到 2051千瓦。早期型固定武装在两翼各内藏有两门固定式20毫米机炮和两门7.62毫米机枪,后座舱一挺12.7毫米可回转机枪;后期型固定武装机翼各为两门23毫米机炮,后座一门20毫米机炮。两翼下载弹250公斤,弹仓可载400公斤火箭发射架或小型航弹集装箱(子母弹)。

强-5横空出世,一波三折终成中国名机

1958 年 8 月南昌飞机厂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的设计强击机的要求和航空工业局的安排,开始正式研制强击机,陆孝彭任总设计师。中间经历了2次下马,试制,在陆孝彭总师的坚持下,1966年,中央军委同意小批生产10架强-5机。1968年,强-5飞机试飞鉴定后,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笔圈阅批准,强-5飞机投入了成批生产,开始装备部队,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机种,从此揭开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

    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强-5经历了历次改性,包括使用西方的航电系统和增加复合材料,开发双座性的教练型,一直到后来的精确制导投射机,强5作为一名老兵,仍然在人民空军的序列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打过酱油的歼-6,陆航最初的探索直-5对地支援型

冲天飞豹一飞冲天,从此对地支援终于有了大飞机

    歼轰-7,又名飞豹战斗机,对外名称FBC-1(JH-7),北约代号:比目鱼(Flounder),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明星。

    不过早期飞豹由于其航程远的特性和能够进行自身格斗防卫空战且双座。使得其执行了大量远海空情应对任务,日本飞行员对于飞豹的长航程和出色的机动性曾经记忆深刻:“他一直贴们,直到我们的F-4没有油了他还游刃有余。”

结束语

    经历了60年的发展,人民空军终于成长为一只攻守兼备的国土防卫力量。使得我们的国境更加安宁,陆军更有底气。在不久的讲来,定会成为前线支援战线上能打能冲的“山丘之王”。

全文结束,谢谢大家之前的指教,欢迎更多点评互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