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之路

L15

直10

轰6K

歼15

空警500

直19

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从修理飞机零部件开始,到引进生产和仿制,再到自主研制和跨越发展,航空人始终不忘初心,一路薪火相传,矢志航空 国。

近5年来,航空工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部署,精确瞄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军事需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对航空武器装备体系近、中、远期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装备体系能力建设,以歼20、运20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质航空作战力量陆续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为我军战略转型和有效履行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我国航空工业最高技术水准的歼20横空出世,使空军综合作战能力跃上新台阶;歼10系列、歼11系列战斗机陆续装备空海军部队,三代和三代半飞机已经成为我国空中对抗力量的主体;以“霹雳”12空空导弹为代表的新型进攻武器的更新换代并陆续形成战斗力,大幅提升了我空海军在空空对抗、空面打击、警戒巡航等方面的作战能力。

运20大型运输机正式列装部队,使我军提升战略投送能力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运9运输机的大量交付实现了战略投送能力梯次性快速增长。一支全域行动、全时反应、全程使用的强大投送力量正在逐步形成。

轰6K轰炸机等远程精确打击装备交付部队标志着我军空中远距精确打击能力逐步形成。

新一代空警500预警机装备部队,与空警2000、空警200一起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透明度,成为当前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战斗力倍增器;一系列侦察、干扰、通信类有人/无人航空装备也为我军构筑起严密的空中情 、电磁杀伤、电磁管制 络。伴随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交付,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走向深蓝,初步形成远海作战能力,有力支撑了海军战略转型建设的深入推进。

以“翼龙”系列为代表的察打一体化高端无人机研制成功并出口海外用户。国内无人作战装备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无人机的先进水平。

直10、直19、直8系列直升机大规模装备,快速弥补了陆军在空地一体化、远程机动、快速突击、特种作战等方面的能力短板,有效支撑了陆军由区域向全域、由平面向立体、由大向强的转变。

在飞训能力方面,航空工业第一次与世界同步研发推出的高级教练机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装备了部队,极大地提高了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训水平。与此同时,一批融合实时仿真技术及虚拟技术的高级训练模拟装置和空战训练系统陆续装备部队。这些装备正逐步构建起新的训练装备体系,推动飞行训练体制与国际接轨。

5年来,航空工业研制的新型武器装备与人民军队一道,不断检验着航空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瞩望未来,一支由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武器装备组成的信息先导、体系联合的空中力量正在跨越发展!

航空工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未来战争样式为目标图像,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研制能力提升为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探索航空武器装备的中国方向。

航空工业注重航空技术方面的创新,通过滚动研究,策划技术发展路线图,持续加大对重要技术的投入等措施,保证航空武器装备和技术协调有序发展;在开展歼20、运20、“鹘鹰”、舰载机、直升机、无人机、特种飞机等一大批重大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创新,系统性地突破了总体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固定翼飞机舰机适配、火力控制/飞控/动力一体化设计、先进通信/导航/识别系统设计、大型复材结构设计制造、大尺寸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型、大型构件增材制造等技术;在新一代材料、高端基础元器件及国产操作系统研制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所天脉操作系统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对同类产品的封锁,有效提升了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级软件自主化水平;在新一代装备研制中借鉴适航理念,有效提升了装备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在设计制造能力提升方面,对标国际先进航空制造企业,以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流程为核心,推动研制生产模式深刻转变。广泛采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有效缩短了新一代装备的设计周期;通过理念、手段的创新升级,形成了多厂所高效数字化协同及迭代的能力,实现了设计、制造与项目管控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信息与决策高度集成统一和快速响应。

在试验试飞能力提升方面,航空工业着力打造系统级、分系统级综合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建成了集成电传飞控、机械备份操纵、液压、电气、起落装置、座舱航电等系统的国内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的铁鸟综合试验环境,飞控系统运动机构环境模拟试验装置,“移动式冰风洞”和冰雾喷洒装置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真实环境和真实载荷模拟的综合化试验环境,有效降低实物产品研制的迭代次数;突破了舰载起降、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官培训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舰载机起降试飞及试飞员和着舰指挥官评价及培训体系;成功开发以空地 络化试飞测试为代表的新一代试飞技术,测试参数呈几何量级增加,机上测试设备数量大幅减少。

在用户培训能力提升方面,借鉴国内外军民机培训模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模拟及实装三级培训完整体系,启动西安、成都、沈阳三个培训中心建设,形成并固化了用户培训三地模式模式。

在服务保障及维修能力提升方面,针对军队基于能力的服务保障采购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和推动军民一体化服务保障,打造外场服务保障信息 络体系,实现装备保障快速响应。

在军民融合创新方面,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打破行业内外界限,充分吸纳外部资源参与研制生产,采用产学研用结合、引入竞争机制等手段,有效降低研制风险与成本。打造一条依托国内优质资源、军地共建的军民融合发展的航空产业集成创新体系,促进了国家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体系,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建高层次技术人才梯队和高层次技能人才梯队;在重大航空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涌现出以运20研制团队和歼20研制团队为代表的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以杨伟、唐长红、孙聪等全国创新争先模范为代表的创新领军人物,以鲁宏勋、方文墨等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专家,40岁以下年轻技术人员已占64.8%,为我国航空科技的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盛大阅兵在朱日和胜利举行,129架新型战机以威武的气势通过检阅台,接受了习近平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充分展示了近5年以来我国航空工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40万航空人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用“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加快推进航空科技创新与发展,在武器装备研制中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加速构建适应未来作战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搏击空天的凌云壮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中国梦、强军梦铸就航空基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