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一甲子,他的21项发明在全军推广

扎根山区一甲子,他的21项发明在全军推广

提到顾永顺,在联勤保障部队某部,所有人都会尊敬地称一声“顾老”,因为1939年9月出生的他,今年已83岁,但顾老不老,1954年6月入伍的他,两次延长退休年龄,扎根山区一甲子。退休后又以每月一元的工资返聘回到部队,如今仍在基层一线,为党和军队工作。

顾永顺

“都是小打小闹,还好有点作用。”然而谈起这60余年所取得的成就,顾老却十分谦虚。可是他口中的小打小闹,却是1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获得国家专利24项,有21项成果在全军推广使用,他也被誉为“全军搬运机械技术革新之王”。

醉心研究,多项成果全军推广

1954年,顾永顺 名参军,被分配至炮兵学校学习军械检修。毕业后的他原本被分配到位于广州的军区机关工作,但是他却主动申请调到了位于边远山区的基层仓库。

这一去,就是60多年。

那时顾永顺所在的仓库,日常需要收发大量物资,每当任务来临时,仓库所有工作人员都要齐上阵,加班加点昼夜装卸。可是存储着物资的箱子重达100多公斤,受限于条件限制,只能人工搬运,时间一长,很多同志手都磨出了血。

顾永顺参军照(本人提供)

于是顾永顺尝试着利用器械来减少人力,很快便研制了一个简易但很实用的扣手钩:一根带子,两头各绑一个铁钩,套在脖子上,将两手用劲改为全身用劲,大大减少了搬运所需的力气。

扣手钩的成功燃起了顾永顺发明的热情,他又研制出不少实用的小机械。看到顾永顺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仓库领导决定抽调几名官兵成立技术革新小组,由顾永顺担任组长,从此顾永顺找到了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提升部队搬运工作的机械化水平。

可技术革新小组并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经费没有保障。为此,顾永顺想了很多办法:常见的零件,就去仓库里的废旧零件里淘换;一些必需的器材,则从生活费里省下钱来购买;没有项目,他就主动“找米下锅”,从官兵的工作需要中选定课题。就这样,他和团队研制出了一大批实用的机械搬运装备,受到了基层一线官兵的热烈欢迎,在全军许多单位列装使用。

顾永顺研发的弹药运输装置

如一款顾永顺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液压传动移炮机,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却依旧被全军广泛使用。这款移炮机只有纸箱大小,却能把10多吨重的高射炮轻松托起并移动。而在这款移炮机发明之前,想要从仓库中将这样一门高射炮挪出,需要20多人前后调整数个小时才行。

扎根山沟,他曾“走后门”辞官

然而他的职位却一直只是技术革新小组的组长,这并不是组织不提拔,而是顾永顺自己多次拒绝了提拔的命令。

1978年,组织上准备提拔使用顾永顺,可他担心当了领导牵扯精力,影响自己搞研究。几经权衡,他向上级递交 告,恳请不要提拔自己。怕要求难以实现,他还专程走了次“后门”,敲开领导的办公室表达意愿:“当官少我一个不算少,搞技术革新多我一个就能多出很大的分量,恳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请求。”

顾永顺研发的弹药搬运装置

顾永顺的妻子黄玉文在广州工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考虑到顾永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困难,组织上又准备把他调回广州市的单位工作,然而他去“新单位”考察了一圈却发现,城市里的单位,没有他施展的空间,于是他又一次婉拒了领导的好意。就这样,他4次放弃调往广州工作的机会,婚后与妻子两地分居28年,直到1997年妻子退休,才来到大山里的仓库与他团聚。

就这样,顾永顺在仓库里搞了半辈子的发明创造。1999年,临近退休的顾永顺接到了上级命令,设计一套“野战条件下武器弹药快速保障装备”。不少人劝他,这个项目专业的科研机构研制了两年多都未成功,难度可想而知,何不急流勇退,保全一世英名。

但顾永顺还是选择接了下来,他说只要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事情,他都愿意干。经仓库申 ,顾永顺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2001年,“野战条件下武器弹药快速保障装备”顺利通过原总后勤部鉴定,列装部队使用,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顾永顺的部分发明创造

2004年,顾永顺65岁之际,仓库再次为顾永顺申请缓退,将他的退休年龄延长至了75岁。2014年,在奋战整整一个甲子后,顾永顺终于退休,可闲不住的他又向单位提出申请,以每月一元的工资返聘回到仓库,继续从事研发工作。

他说,拿着这一元钱的工资,就代表自己还在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

奉献一生,83岁高龄仍奋战一线

跟随了顾永顺15年的二级军士长陈华说,顾老年轻时是出了名的拼命,经常加班到深夜2、3点,就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在仓库工作几十年,每周六都是固定加班。“没有‘拼命三郎’的劲儿,就不可能干成事。”顾永顺经常念叨这句话。

然而车间里高噪声、高强光的环境,高强度、高频率的试验,加上不规律的饮食起居,对顾永顺的身体都有影响。如今,他的心脏搭了两个支架,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接踵而至,近年来他站也站不稳,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可他每天还是要来车间里转一转,走一走,这栋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已经陪伴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技术革新小组的成员们说,只要看到顾老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主心骨,遇到了技术难关,顾老也总是能为他们提供点不一样的想法。

最近几年,他又琢磨着为部队研发一套牵引式装卸平台,从部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卡车上的物资搬运难题,用机械节省乃至代替人力。他说:“不知道我还有多长时间,趁着头脑还清醒,再多解决一些问题。”

“深山建功业,奉献写人生。”在顾永顺奋斗了一辈子的部队营区外,10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也是顾永顺一生的真实写照。从1954年入伍至今,68载光阴如梭,83岁的“老兵”顾永顺,仍然奋战在强军的征途上。

【剪辑】许舒智

国防瞭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