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丁顺玉、于卫东、刘政、杨国平、吴延翔、赵洪杰、骆鑫生被评为火箭院第四届劳动模范。 这次为您带来的,是劳动模范刘政的故事…… |
他是5车间的贮箱熔焊技能专家
他热爱创新、勇于攻关
推动箱底由手工焊向自动焊转变
他临危不惧、敢挑大梁
危急时刻悬挂在十几米的高空
给垂直状态的贮箱“动手术”
助力长七甲火箭王者归来
他就是院第四届劳动模范刘政
为了那缕金色的弧光
1992年,18岁的刘政来到公司,成为一名箱底装配学徒工。从此,他的命运与火箭紧紧“焊接”在了一起。
箱底装配以钳工为主,这也是刘政一开始的“主业”。直到有一天,他被一束金色的弧光吸引,只见一名老师傅端着焊枪,正聚精会神地焊接产品。“多么漂亮的焊缝啊!”伟大的理想在他的内心澎湃,那一刻,他发誓一定要学深悟透这个“了不起的工种”。
当年生产任务比较轻松,几乎所有员工都能按时下班。可对攻读“双学位”的刘政来说,每分每秒都格外宝贵。白天,他在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基本功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观察焊工的运枪手法,以及焊接过程中的熔池。晚上,他在试片和 废的零部件上“小试牛刀”,苦练焊接技巧。三年后,他的“焊功”已经完全不逊色于专业人士,也顺理成章地转岗成为特种熔融焊工。
破解焊接参数“密码”
刘政喜欢钻研新事物,有种敢啃硬骨头的拼劲儿。正是这种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他成为了箱底自动焊的带头人。
2005年以前,箱底焊接以手工焊为主,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由于航天产品结构复杂,员工需反复调整位置与操作角度,多次产生起收弧易导致产品变形,带来质量隐患。
刚接触自动焊时,面对许多高难度的新技术,刘政感到压力很大。为此,他向自动焊班组虚心取经,了解产品装配状态,摸索焊接参数。叉形环焊接是第一道“拦路虎”。由于叉形环与圆环的贴合度不够,无法用成熟、高效的直流氦弧工艺方法加工。刘政经过反复试验,决定采用交流氩弧工艺方法加工,把叉形环和圆环开45度微型坡口,减少熔深深度,通过填充焊丝,保证焊接合格率。
法兰盘是箱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焊接难度大,对精度要求高,以往采用手工加工,耗时费力。为突破生产瓶颈,刘政焊接了大量试片,用模拟件反复做试验,摸索工艺参数;与工艺人员共同梳理产品结构,制作专用工装固定法兰盘与壁板,保证贴合度。针对法兰盘应力大,采用直流氦弧自动焊会导致产品开裂的问题,刘政创新使用交流氩弧加工,控制变形量。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终于攻克了法兰盘自动焊的难题,打通了箱底自动焊的最后一公里。
火箭的“手术师”
在刘政眼中,焊接是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苦差事”,因此吃苦耐劳、胆大心细是焊工必备的素质。从业30年,他坚持锻炼身体,在危急时刻揽下急难险重的工作,为型号生产保驾护航。
马拉松是刘政坚持了30余年的爱好。“焊接箱底需要好几个小时保持半蹲的姿势,很多年轻人一开始都吃不消。”刘政介绍道。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他坚持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锻炼身体,每周跑一次马拉松。“身体素质上来了,才能为中国航天健康工作50年嘛。”刘政说。
长征七号甲遥一火箭失利后,型号制定了一系列归零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改进贮箱顶部法兰盘结构尺寸,使贮箱出流量更通畅。正常情况下,生产一个新贮箱需要3个多月。为保证型号归零进度,公司会同型号决定对已经交付的合格贮箱实施改造。然而,当贮箱处于水平状态时,在箱底“动手术”无法保证焊缝质量。因此,公司决定在箱体处于垂直状态时拆装焊接法兰盘。垂直焊接属于高空作业,对员工的焊接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巨大的考验。
不缘其易,恰由其难。刘政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2020年4月27日,55车间贮箱液压平台下聚满了人,从型号总指挥,到主管工艺、调度,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矫健的身影上。只见刘政身系安全绳,从足有五层楼高的液压平台爬到十二三米的贮箱上。他脚踩滚动环,以膝盖为着力点,弓着腰,俯下身体,左手送丝,右手稳稳操作焊枪。定位焊、打底焊、盖面……刘政保持同一个姿势,在贮箱上整整“悬挂”了近2个小时,他的膝盖早已红肿,身上工作服也被汗水浸透。“成了!”随着最后一个零件的归位,现场一片欢呼雀跃:“我们完成了国内首个新状态焊接的贮箱!刘政师傅好样的!”
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甲遥二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刘政用他高超的技能踏平了型号复飞路的一大阻碍,也用钢铁之躯诠释了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刘政被评为公司第三届首航楷模
被车间委以重任,成为班组长
谈到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他说:
在保证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同时
我的工作重心
将放在班组管理和创新改进上
努力打造金牌班组
为公司、为祖国航天事业
培育更多的焊接人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