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带给我们的意外财富–读孙守廷《血脉》

灾难带给我们的意外财富

——读孙守廷《血脉》

李焱

这是一本关于灾难的书。

这是一本反映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患难真情的书。

老实说,当我坐在电脑前,打开孙守廷的书稿时,多少带点疑惑。汶川地震已七年,唐山地震近四十年,再提这些还有意义吗?娱乐至死的年代,“快乐原则”甚嚣尘上,沉重题材有人看吗?拜金社会,一切向钱看,关于志愿、奉献的话题有人感兴趣吗?

二十几万字书稿,连着几晚上看完,我的心浸在泪水里。作为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目睹太多的生离死别,心肠不可谓不硬,可我还是被老孙“这样一段不可复制的历程”深深打动。“文山置案,脊梁顿挫;会海没身,呼吸渐窘”,这般环境中,老孙依然“傲骨常在,风雅犹存”,写出如此张弛有度、感人至深的书来,着实不容易,不简单!

当年,电影《唐山大地震》曾赚足票房和全国人民的眼泪,可老孙却在书中表现出抵触与反感——“蒙外人可以,我可不买账”。他不认为这部商业化运作成功的大片反映了真实的唐山,真实的唐山人。他的话,道出了不少唐山人的真实想法,说出曾经被一边倒的叫好淹没的声音。这里,禁不住为老孙的直率点个赞。

其次是感人。真实带来真情,真情才感人,出好作品。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云:“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在第二章,老孙要去汶川,临行前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趁她(妻子)不注意,走进书房,麻溜儿地抽出一张纸,抓起笔,把夜里想好的几句话写在上边:老张,此番前去,吉凶未卜,倘有意外,请照以下办理:一、将双方老人养老送终,抚养儿子成人;二、老家及现居房产家财均由你自行处置;三、尔心念之,还要终身有托,对不起。老孙字,2008年5月14日。”

“随手又把腰上挂着的钥匙串摘下来放在门口的博古架上,便往外走。老张在后面,冲我问了一句:‘还和爸妈说不说?’我停下脚步,答道:‘别让妈知道!’在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刻,我又补了一句:‘告诉爸,我不回来,就别看电视!’”

慷慨悲壮,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赵义士。

“闺女,你的将来由你自己做主,不外三种情况。一是你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上大学,找工作,等你出嫁的时候,别人家怎么聘闺女,我也那么办!二是你把这里当成亲戚,不管以后落在哪儿,逢年过节回来看看,隔三岔五打个电话,我也挺知足;三是你远走高飞,不愿再勾起那些往事,就此两断,相忘于江湖,我也能接受。在这件事情上,永远是你说了算!”

怎样无私的父爱,才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可当下又有多少作品能使人有所触动、产生共鸣,能使读者内心温润、眼睛潮湿?从这点上说,老孙这本书绝非坐了N年办公室后,心血来潮舞文弄墨的游戏之作。

“问我有没有底稿,再抄一份给他,他马上传回石家庄,明天见 。我勒个去!你以为咱是干啥的?绞尽脑汁、点灯熬油地写出来,多不容易,哪里有什么底稿。我什么也没有说,轻轻挂断电话,删除了他,然后关机、睡觉。”

一句“我勒个去!”,写尽无奈、不爽和愤怒,让人拍案叫绝。

第四是好看。文似看山喜不平,可以看出,老孙在书中对叙述的先后,素材的剪裁,结构的摆布,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自己在故事起承转合中穿针引线,写两次入川,基本按时间顺序。为避免单调,他把大量的背景材料有机穿插在各个章节中。像唐山震后自救,灾后全国人民的支援,关于姐姐的回忆,自己震后伤口感染死而复活,以及唐山汶川两地地理历史掌故知识等,不仅说明、补充、衬托了灾难救援的主题,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张弛结合,缓解了沉重题材带给读者的阅读压力。另外,书中借鉴了电影的一些技巧,如运用电影化的意象和蒙太奇表现手法等等。

对于地震救援,唐山人最有发言权。血的经验教训,是任何救灾理论或是键盘家们都无法替代的。“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汶川震后组织自救不够,和唐山当年就近互救大相径庭。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是不是决定因素,我不敢妄加评论。”尽管出于某些原因,老孙书中欲言又止,但他作为两次灾难的亲历者,关于地震救援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觉悟和反思,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2008年春夏,老孙两度入川,驻绵阳,达江油,闯北川,战平武,出汶川,血泪交融,舍生忘死,最终凝结而成的这十几万字,是真正的文字。这,也许是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意外财富。

很想对老孙说:一辈子有这段经历,不枉一生;一辈子出这么一本书,不枉为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