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退伍时,依依不舍离别情。不知不觉,兵的激情岁月即将结束,此时此刻,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最醒目、最炽热的字眼上——老兵!
秒针敲打着激荡飘扬的心扉,老兵的举止还是与往日一样认真和从容,只不过年轻的士兵兄弟对老兵班长的称谓更像咖啡加了牛奶,味道越来越浓厚,醇香留在了心底。
知心的话儿总是没有说够,岗位和责任总是反复叮咛。年年岁相似,月月花不同,一茬茬的“老兵”,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何在有限的日子里为部队多做贡献?这事自然而然摆在了正在参与安徽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安徽绩溪电站实战练兵的武警水电五支队一中队复退老兵们面前。他们中有人出主意说,要在绩溪电站上奋斗到军旅最后一天,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脚步;有人说要为中队制作一本相册,给战友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与纪念;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练就的“好绝招”传给新同志,希望中队建设越来越好……他们各抒己见,言谈举止无不折射着对部队和战友的不尽热爱与不舍。让我们慢慢走近他们,看他们到底想为部队留点啥?
精益求精的王牌操作手——杨 军
他是武警水电五支队一中队众多老兵中的一个,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娴熟的专业技能,多次被评为红旗操作手和优秀士兵,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是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获得者。16年的警营生活,他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始终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潜心专研特殊条件下的工程机械操作难题,努力提高自身抢险救援中的专业救援能力。
作为一名机械操作手,他平时在工作之余,常去书店购买一些与业务理论相关的书籍,增强了对机械性能和技术参数的理解。他常说,只有真正了解机械的性能和技术状况,才能确保每次动用机械安全无事故。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他自制限制绳、“小障碍”等简易训练器材,一有空余时间,就苦练自己的精准操作、精细搜救能力,也培养了自己心如发丝的沉稳性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水电部队第五届专业技能比武中,他获得挖掘机专业个人第二名。凭借着精湛的操作技术,杨军多次被派往各种复杂艰险的抢险救援现场,先后参加了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深圳特大山体滑坡抢险、福建泰宁泥石流抢险、江苏常州抗洪抢险、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抢险等重大任务,为部队建设发展和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火热的青春。
马上就要离开部队了,每天操课完后,杨军都要围着自己的机械转来转去,这里擦一擦,那里打下黄油,满满的都是不舍之情。晚上回到班里,他思考最多的不是退伍后干什么,而是想着怎么在最后时间里,把自己的“绝活儿”全部教给班里的同志,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老部队。
新型主战装备的“探路尖兵”——张丰收
又到一年退伍季,以前总是张丰收敲敲打打送老兵,现在轮到别人送自己了。这些天,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在中队营区里,认真负责地做着每一件事。战友们能感觉到他的留恋与不舍。16年从军路,他与钻机操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开始操作手风钻,到担任CM351凿岩台车机长,张丰收都是钻孔作业的一把好手。
2011年,当时部队刚列装最新的T35液压潜孔钻机。由于装备新、构造复杂,部队还没人接触过这种装备,操作手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担当意识,张丰收积极申请参加首批操作手培训。凭着他好学的劲头和钻研的精神,张丰收成为同批参加培训学员中掌握最快、技术最好的操作手。
在平时的练兵过程中,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机械旁边,认真细致地开展准备和保养工作。训练结束后,他总要仔细检查钻机的每一个部位,认真做好当天训练的数据统计工作,这些都为他今后积累操作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爱钻研、爱较真,针对钻机保养程序繁琐这一问题,他思考着是否可以制作一个自动润滑器来代替平时的手动保养。经过反复实验,他利用钻机自带润滑钻杆的装置,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出了自动润滑枪,不仅省时,便捷,而且还可以帮助其他设备进行润滑保养,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保养死角的问题。
张丰收始终把“操作机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话牢记心头,凭借这一“名言”,他在水电部队第三届专业技能比武中,荣获钻机操作第二名的好成绩,当仁不让地成为新型钻机的一名“探路尖兵”。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无论抢险多么艰,他始终能保持军人本色,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青春书写自己的不平凡。
临近退伍,因练兵任务需要,他仍然奋斗在绩溪工程练兵现场,每天坚守练兵一线,踏踏实实地操纵着钻机作业,尽心尽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把自己多年的技术结晶留给部队,他每天拉着班里刘希敬、黄玮等同志传授专业心得与经验,并把自己多年来写的一本技术资料记录小册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钻机班,希望钻机操作技术能在中队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做一流士官、练一流技能”是他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最美军旅篇章。
修理工的“风向标”——张兆平
这位来自山东青州的老兵是一名汽车修理工,2000年12月入伍,风风雨雨16年,有辛酸、有委屈、有烦恼……,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2007年,他被派往青海,参加班多水电站实战练兵。这一去,他就在高原默默坚守了8年。修理工作枯燥、乏味,干这项活的人必须不怕脏、能吃苦,有时候趴在车下一呆就是几小时。由于长期保持躺、卧、趴等不适的姿势工作,加上任务的繁重和高原反应,张兆平得了严重的肺气肿。在领导的多次催促下,他才和战友们交接了工作,回到了内地。
来到绩溪练兵工程指挥所后,虽然领导考虑到他身体问题,安排他做材料统计 量工作,但是他却闲不下来。工作之余,他总要跑到装备场,主动帮助战友搞搞修理维护,指导解决一些修理的技术难题。2016年9月,浙江遂昌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中队根据上级命令,火速奔赴救援现场。正在休假的他得知消息后,马上给中队长打电话,“中队长,我今年是最后一年,以后也许没有机会再穿着军装遂行应急救援任务了,就让我再为部队、为社会做点点贡献吧!”。看着他如此恳切的心,中队同意他直接从家赶赴救援现场。到了救援现场后,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担负抢险救援机械装备的修理保障任务。从更换轮胎、修理配件到发动机拆卸,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尽心尽力地保障着救援中每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转。
有人劝他说,16年了,你又身体不好,可以放松一下了,该坐下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打算了。但他却回答:“当兵这么久,谁都舍不得这身军装。越是在最后的时间,就越要珍惜。我必须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这样我才不会后悔。”他的这种为部队、为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不刻不感染着身边的战友,被大家称之为修理所的“风向标”。临近退伍,他把这种精神留给了战友、留给了部队,这种精神也将永远地在部队传承下去,培育着一代代水电官兵。
后记:惟其平凡,方显伟大。辉煌的道路不仅仅是靠惊天动地的壮举铺就,更多时候是踏踏实实的足迹、点点滴滴的汗水和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凝聚。退伍在即,复退老兵们在弥足珍贵的军旅生涯里,尽诉自己对部队的忠诚热爱与无限眷恋,他们把自己在部队5年、8年、12年、16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对战友们倾囊相授,他们将在部队积累的正能量不断传递,为部队建设发展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辉。在这个即将告别的时刻,让我们向老兵们敬一个军礼,道一声珍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