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开发:“中国造”的神东符号

清明前日,一场春雨细如针尖、如烟如雾、无声无息地下着,夹杂着丝丝缕缕的春风,滴落在地上、树上、房屋上,沙沙沙地飘落在似绿未绿的草地上,也落在裹紧了衣服急步向前的张启龙身上。雨丝落在脸上,清冷的感觉让他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雨天。

2002年,大学毕业的张启龙,走进神东成为设备管理中心技术部的一名技术员,负责设备的技术配套和改造。学计算机应用的他,为了弄清楚设备的名称和具体技术参数,四处寻找不同设备的说明书,搜集汇总井下使用和维修过程中设备存在的问题,还时不时地和设备制造厂商的技术工程师请教学习。“什么时候,采煤装备能实现全部‘中国造’啊!”面对受制于人的局面,年轻的张启龙在心中发出第一声呐喊。

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外设备制造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长期以来,神东只能选用进口设备来满足矿井的高产高效需求。特别是1993年,神东引进进口成套装备取得成功后,从此便确立了以进口装备引领高产高效的发展之路。矿区曾一度流传着一句话:“‘八国联军’在矿区”,这“八国联军”指的是美国JOY、德国DBT、德国EICKHOFF等八个国外设备厂家。当时,神东的采煤设备无论大小都由这八个厂家提供。

“这些‘洋设备’的确有它自身优势,比如质量高、故障少,较之国内传统采煤方式,能让生产能力提高好几倍,但其价格昂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进货周期长、设备维护困难、维修费用高等诸多问题。”

提起进口采煤设备的价格问题,不少神东人的印象是:“只要是中国没有的东西,往往都是天价。”采购谈判的时候,经常是谈上几天也降不了1%。

当时,国外厂家为了规避、转嫁风险,所有设备、配件都是以销定产,只有在接到订单后,才会组织生产。这就导致关键配件的到货时间是生产时间加上国际运输时间,再加上离港 关、入港 关和国内运输时间,最长的时候要十几个月才能到达矿区。

在如此漫长的供货周期下,为了不影响生产,神东只好多备配件、超前储备,由此导致库存直线上升,问题也随之而来。个别厂家对装备配件来一次所谓的“全面升级”,把所有的整机、配件的标号重新调整。本来同类型通用的配件,稍不详细鉴别,买回后便全部无法使用。如此一来,这些储备的“洋玩意”便变成了“死库存”。

“记得我当时最早接触的是澳大利亚一家公司生产的ACE胶带机,因为每次胶带机变更工作面时,都要对一些控制点进行调整,而外方服务工程师操作时根本不让我们看。再有一种办法就是将设备主机拆下来,开车运到外方公司中国驻地天津,让他们的服务工程师进行调整,真是感觉被人家卡着脖子一样。”对于设备维护、维修带来的困难,神东设备管理中心高小强深有感触。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核心技术的缺失即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脆弱。就在2001年,张启龙走进神东的前一年,公司启动了“国产化”工作,技术人员利用检修期间对拆卸下来的零部件进行测绘,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零部件到整机,循序渐进地进行,并试图做些简单加工。同时,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生产门槛较低的配件转交给国内厂家生产。“我们的技术人员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靠反复试验摸索总结,慢慢消化进口设备的基本参数、结构、尺寸。”神东设备管理中心技术部副经理肖峰介绍说。

此后,张启龙也加入其中。经过不断尝试与努力,神东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国产化”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2001年,总金额为3383万元的国产化配件替代了7541.7万元的进口配件;2002年,完成的国产化配件总金额为8039万元,平均节省采购资金50%;2003年,国产化设备节约资金6039万元;2004年,完成国产化项目97个,比进口设备节约资金8683万元……

与此同时,国内与神东合作的煤机厂商的制造水平、加工工艺、技术实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并涌现出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常州联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实力的煤机设备制造企业。

2014年,结合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内煤机行业的发展水平,神东作出全面停止进口装备、配件,全面开展高端装备及配件国产化工作的决定。

自此之后,神东最大的进口设备供应商因神东的停止采购,连年亏损,陷入经营困境,最后被迫转卖;在神东停止购买德国DBT的液压支架后,国内煤企也纷纷效仿转向采购国产液压支架,致使该公司在中国失去大部分市场份额;矿区的“八国联军”不见了,以前常驻矿区的外方服务工程师也随之消失……

全面停止进口装备、配件后,设备管理中心组建了高端开发部,开启了高端设备全面国产化的攻关步伐。年轻的张启龙,在关键时刻承担重任,成为了设备管理中心高端装备开发部的经理。

随着高端装备生产和市场布局的展开,越来越多国产高端煤机制造企业“小伙伴”的名字,都出现在了神东合作伙伴的名单上。

“大柳塔煤矿52301工作面,全部采用了国产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乳化液泵站、槽胶带机等国内厂家的高端开发装备。”

“这些国产设备采购费用大约5亿,如果使用进口设备,约需增加一倍的价格,另外以52301面年产1000万吨计算的话,每年还能节省维护和大修费用近亿元。”

在国内众多合作厂商的支持下,神东计划3至5年内完成近3万种高端配件的研发。2016年和2017年,神东就已组织相关厂商完成了2套成套泵站开发、23台泵站曲轴箱泵头总成和4台采煤机牵引电机等整机和部件开发,以及5186种44万件零配件开发,并计划最终在2020年实现全公司所有装备的国产化研发、制造。

2017年2月28日,补连塔煤矿8米大采高工作面正式投产。在此之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5米高的设备,要采挖更高的煤层时,只能分层多次采挖,容易造成煤资源浪费。随着这套8米高采挖设备的成功应用,实现了中厚以上煤层采挖的“一次到位”,回采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8.12%,每个工作面可实现增产120万吨。

面对采煤机滚筒的轰隆转动,面对钢铁巨人般的液压支架缓缓移动,面对眼中震撼世界的场景,设备管理中心的张斌说,“以前的话,采购一套8米液压支架,所有的采购下来,相当于一次性投入近5个亿,如今,设备使用到货,货到井下开始使用之前咱们是不给钱的。然后出了1吨煤,才给对方1吨的钱。”8米大采高工作面的成套设备,除了采煤机之外,液压支架、三机、泵站都采取租赁模式,按照设备运行时间和过煤量向制造厂商结算租赁费用。采取租赁模式的另一个好处则在于,可以倒逼厂家,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

“这套设备由神东自主研发,所有装备均为“中国造”这在以前最多是想一想,但现在几乎成为常态。”张启龙感慨地说。

历经15年,张启龙心中原本一个模糊的想法,一声低沉的呐喊,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的越来越清晰,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伴随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工作面的顺利投产,这个全部是国产装备武装起来的世界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作面标志着,中国煤机制造行业已经走上了世界高端煤机装备制造的巅峰。

现如今,生产液压支架的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北京煤矿机械厂,生产刮板运输机的连云港天明装备公司、中煤能源张家口煤机厂等一大批国内煤矿装备制造企业均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截止2017年底,其中不少厂家已经向全球15个国家、地区出口了大量装备,中国煤机制造行业占国际市场份额也从3%增长到25%。可以说,神东以自身为平台,将中国煤机制造行业推向了世界,打造出了中国煤机制造的世界名片。

高端开发作为神东的发展战略,将致力于推进煤矿大型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努力成为“煤炭行业名片上的徽章”,为满足神东的需要开发产品。“希望高端开发成为神东智慧和神东力量的代表,希望所有高端装备所蕴含的‘神东标准’成为一张张流动在全球煤炭领域的神东符号。”张启龙心中的那声呐喊,最终成真。而这些,是他心中开启的又一个希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