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老工兵”开装甲,一钻进战车就“着了魔”

撰文|应敏迪、闻苏轶

图片 | 卫坤祥、余 鑫

他是一名入伍11年的老兵

当了8年的工兵后

主动请缨担任装甲车驾驶员

短短三年时间

他从一个“门外汉”

成长为素质过硬的装甲技师

驾驶和修理技术都堪称一流

他就是第77集团军某旅装甲技师孟祥利

装甲车开得像泥鳅一样灵活

铁流滚滚,战车轰鸣。近日,在第77集团军某旅野外训练考核场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见合成二营支援保障连方队中一辆战车率先冲出起跑线。

孟祥利近照

通过潜望镜,看着近在咫尺的“S”型限制杆,离杆仅15厘米时他顺势换挡,减油门、拉转向、加油门、踩制动……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庞大的装甲车像“泥鳅”一样从“S”型限制杆里钻了出来,赢得官兵们一致点赞:“太漂亮了!”

考核结束后,驾驶员走下战车,他就是该旅支援保障连的装甲技师孟祥利,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入伍11年来,先后荣获师优秀爆破骨干、集团军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士官2次。

进行装甲车驾驶考核

8年工兵主动请缨担任装甲车驾驶员

说起他,连队的战友无一不竖起大拇指。从军11载,其实孟祥利真正接触装甲车的时间才不过短短3年,能够得到现在的认可,都是他凭借一股子不断挑战自我的拼劲,在充满坎坷的道路上不断摸索而获得的。

机动途中

2017年,孟祥利所在团改编为合成旅,他所在的连队懂装甲的少,面对单位新编制里的装甲专业,大伙全都犯了难。

“继续当工兵还是转型搞新装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着8年工兵基础的孟祥利咬牙决定: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想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必须改中求变。于是,工兵出身的孟祥利主动请缨担任装甲车驾驶员。

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理论

“着了魔”似的研究装甲车问题

隔行如隔山,改变并不是只要有勇气就行的,还要有决心和毅力。对装甲车一窍不通的他,面对精密复杂的电路图和零件,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检修车辆

在连队,大伙儿总能看到他随身装着的一个小本子,那是他的“问题清单”。和大家在同一起跑线的孟祥利比新兵更像新兵,在平时的装备训练和理论学习中,有新兵学得好的,他也会向新兵请教。那段时间,孟祥利好像“着了魔”似的,大家跟他无论聊什么话题,他都能扯到装甲车的问题上来。

与其他技师交流

“训练泡车里,休息看本子”成为了他的常态,每当搞清楚一个问题,他都会迫不及待跑去车场研究个明白。有一次,他正在吃饭,突然就愣住了,然后放下碗筷就跑,搞得大家都懵了。追出来的战士余鑫看到他往车场方向跑,才知道:原来孟班长又想通问题了。

随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问题清单”一项项被划掉,他的装甲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检修车辆

不用工具成功将故障扫雷犁升起

一次交接装备的过程中,友邻单位的综合扫雷车出现了故障,扫雷犁升不起来,车辆上不了平板,无法运送,该单位把电话打到了孟祥利所在连队,希望能请孟技师“出山”。

接到通知,孟祥利立即赶到,在对扫雷车一番“望、闻、问、切”后,最终断定问题出在液压上。听到这一结论,一旁的修理工反驳道:“液压已经调试过,扫雷犁还是升不起来。”

孟祥利袖子一撸,便钻进车内。

“不用工具吗?”身后的修理工问道。孟祥利摇摇头,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检修中。

检查线路情况、查看液压油泵,确定液压系统完好,判定是供油点大小过量或过小导致,他开始手调液压阀,经过几圈轻微的扭动,他转身来到驾驶室,同时扳起控制面板上的两个升降开关,只听“嗡”的一声,扫雷犁成功升起,周边响起阵阵掌声。

操作通信设备

给连队驾驶员讲解车辆故障排除方法

孟祥利凭着过硬的技术,当仁不让,成为了连队的装甲技师。对于来请教问题的战友,他更是将自己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的方法和经验倾囊相授,先后为连队培养出装甲车驾驶专业骨干28人。

孟祥利常常说,每辆战车都是有生命的,要用心去呵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